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空降兵十五勇士首次重逢 揭秘茂县上空惊天一跳内幕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8日08:18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昨日,在空军空降兵成立70周年表彰大会上,12年前纵身一跃降落汶川地震灾区的15名空降兵团聚“同框”。    图片由空军空降兵提供

如今的“十五勇士”

12年前的“十五勇士”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倩 见习记者 张建林 通讯员 蒋龙 钟荣鹏 闵宇翔

12年了,我们15个老战友第一次聚这么齐整。”昨日,在空军空降兵成立70周年表彰大会上,空降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振波看着面前的14名战友,百感交集。

12年前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临危受命,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从近5000米高空纵身一跃,空降震中地带,打开空中救援通道。12年后,“空降兵十五勇士”再次聚首,记者也得以了解到他们勇气背后的更多感人细节。

惊天一跳

逆行征途从武汉开始

时光倒流到2008年5月14日,他们第一次聚集。当时,汶川地震后与外界失联,外界急于了解震区情况。他们组成的空降兵小分队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拔5000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侦察灾情,打开了空中救援通道。

从此,人们称他们为“空降兵十五勇士”。

关于这次跳伞的高度,以前也有报道是4999米,李振波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其实就是气流影响,上下颠簸带来的一点高度变化。”

这次征途的起点,是空军武汉某机场。

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他接到命令赶往集结地点时,是2008年5月13日凌晨2时许。“我可能是15个人当中睡眠时间最长的,也就半个小时。”当他赶到时,看到100多名官兵正在忙着整理装具,他们都彻夜未眠。

5月13日早上,飞机从武汉出发,到达茂县上空,因当地降雨,不具备空降条件,临时降落在成都某机场。为了等天气好转立刻出发,他们连飞机上的降落伞都没有卸下。“十五勇士”之一的李亚军回忆,当时他在机舱里看守降落伞10多个小时,“一晚上没吃饭。”

由于气象条件恶劣,李振波与部队指挥员会商后,决定首批跳伞队员换用机动性强的翼伞。这批翼伞从武汉运出后,被误送到成都双流机场,当空降兵们从机场的众多物资中把它们找到,带回驻地,已经是5月14日凌晨2时。

5月14日晨,飞机从成都起飞,开始这次震惊世界的航程。

生死盲跳

神兵从5000米高空降落

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这在世界空降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情况,危险可想而知。

灾区道路损坏严重,地面救援部队难以抵达,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伞降区域是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茂县被群山环抱,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包括著名的四姑娘山。这意味着空降兵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伞。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当时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会有多大风险。”时为空降引导队士官的李玉山说。

14日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上空,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紧接着,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15勇士分成两批纷纷跃入茫茫云海。

最后一个跳进震中的殷远永远记住了那一刻: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围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像是跳进了一口深井”。

李振波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开伞的,他抬头望向跳下的战友,只看见了两个人,其他的身影都隐匿在云海之中。

在将近一刻钟的伞降过程中,陡峭的山崖、奔腾的岷江、茂密的丛林、纵横的高压电线以及被震坏的房屋在他们的眼中逐渐清晰。“伞降过程中我喊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这么多高压线!”在几千米高空,没有人听见李振波的呼喊,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

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还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殷远落进樱桃林,伞挂到了树上;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撞在了石头上,肿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最终,15勇士伞降成功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不论降落的地点多么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李玉山记得,一个中年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军来了”时,手在颤抖。

他们挺进汶川途中,不时有游客从震中往外撤离。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如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相会云中

他们的微信群名叫“KJ·15”

在那次空降之后,“十五勇士”天各一方。2018年,他们曾经准备10年聚会,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不过在这一年,他们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微信群:“KJ·15”。只有他们明白,这是属于“空降兵十五勇士”的永恒代码。

群主向海波,是2017年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空降排”比武时决定建群的。当时,他遇上了已经57岁的李振波。向海波看到,10年前带头跳伞的李振波变老了。向海波那一刻特别想念冒死空降震中的战友。他开始寻找大家的微信号,一个一个往群里拉。

微信,让天各一方的空降兵们又聚到了一起。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微信的头像还是蔚蓝的天空、张开的伞花、从空中俯瞰的广袤大地、飘扬的五星红旗。

2018年春节前夕,这个微信群的成员数量变成了15。10年后,他们在微信上完成了相聚。

不变初心

干哪一行都不改勇士本色

十五勇士有10人已经离开了部队,但军人的本色牢牢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郭龙帅退役后,成了交通运输局的职工。一次起吊组装机械时,零件掉下来砸断了他的指骨。领导安排他休息,他简单包扎后带伤继续工作,手指从此留下后遗症。

他并不后悔:“任务那么重,缺了我就又开不了工,哪能走啊。咱当过兵的,得有责任!”

王君伟退役后到乐山市公安局当了警察。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听说单位有5个支援武汉基层派出所的名额,他当即请战。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有伤,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但就算在后方,也要坚守好岗位。”王君伟在局里分管后勤装备,从大年初二开始,他就铆在岗位上,想方设法为一线执勤的同事筹措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紧俏物资。

王君伟说:我永远是那句话,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是绝不能给“空降兵十五勇士”抹黑!

和王君伟一样战斗在抗疫前线的还有雷志胜。2009年服役期满,他回到家乡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办工作。基层事务繁杂,他有时身兼数职:武装部副部长、预备役排长、环卫所所长、纪委委员、村支部书记。“家人劝我不要太累,可我觉得咱当过兵的,最不怕的就是吃苦。”雷志胜总是乐此不疲。

今年年初疫情暴发后,雷志胜的工作非常忙碌。他既要在卡点值班,又要摸排街道回乡人员信息,还要进村入户量体温、做宣讲,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没回家。他说,尽管累得满嘴起泡,但心里很充实。他最喜欢听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身上还是透着那股子当兵的劲儿。”

“得劲!”雷志胜说,听到这句话,又找回了那惊天一跳的感觉。

12年再聚

此生最难忘是那一次跳伞

12年后再聚,空降兵们聊得最多的,还是那一次跳伞。

在当时留下的照片里,有好几个人都没有戴伞兵头盔。这是因为他们在途中,把头盔留给一群被困的大学生了。“山上不停地有石头掉下来,让他们戴头盔有个防护。”殷远说,路过危险地段时,戴头盔的人先探路,确认安全就让后面没有头盔的人快点跑过去。

在“十五勇士”看来,当年的那次行动是成功的,但并不完美。那次行动对空降兵作战能力建设带来的震动和影响同样深远。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如果再次执行空降震中那样的任务,一定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得更加出色。

为了跳得更好,他们也一直在努力。

虽然已经快到退休年龄,李振波依然忙碌,从组织新兵伞训到重装空投再到新装备试验,空降兵部队的重大活动随处可见“李高工”。

于亚宾也一直在为跳伞装备的更新升级而攻关。他说空降兵研制的双人武装翼伞,让伞兵可以带着搜救犬、救援专家一同从天而降。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向海波先后参加了两次武装翼伞集训,集训中跳伞高度达到了5500米,环境条件参照当初空降茂县时设定。

李振波还告诉记者,其实当时不止有“十五勇士”,就在他们15人跳出去的飞机上,还有80多名空降兵,随时准备跳下去。

“但是他们配备的是圆伞,不能规避障碍物,也无法调整着陆地点。”李振波说,他们降落时发现,茂县附近的地形非常复杂,急流、悬崖和丛林,天气也很恶劣,大部队使用圆伞降落危险太大,因此通知空中,取消了后续空降行动。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