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不少小朋友来到红色场馆,利用国庆长假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长江日报记者 喻志勇 摄
5日,众多市民及外地游客来到江夏中山舰博物馆参观学习。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摄
一名少先队员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前留影。长江日报记者 喻志勇 摄
游客在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参观。长江日报记者 喻志勇 摄
在中山舰旅游区国防教育园区,陈列的退役军事武器吸引了不少游客关注。长江日报记者 李子云 摄
不少小朋友来到红色场馆,利用国庆长假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讯员 周全 摄
江汉关博物馆入口,众多游客冒雨排队等候入场。通讯员 赵婷婷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匡志达 黄丽娟 通讯员武文旅 赵婷婷 周全 向丽华)500多面的游客留言簿,黄金周5天写满了两大本;尽管连日阴雨,博物馆外游客撑起长长的“伞龙”。“十一”双节黄金周,武汉多个英雄城史打卡点热度不减,其中外地游客占6成以上。而更多年轻游客的加入,使打卡英雄城史景点成为潮流玩法。
英雄历史景点人气高涨
“500多面的游客留言簿,1号到今天已经写满了两大本。”江汉关博物馆馆长单宏均说。在留言簿上,写满了游客给武汉留下的祝福:“英雄城市、复兴武汉,明年再来看樱花”“武汉加油!樱花烂漫时,再来相会”“武汉好美,我还会再来的!江汉关博物馆让我了解到很多有关武汉英雄城市的历史,我很喜欢湖北、喜欢武汉——来自一位河北人的留言”。
游客的热情不仅停留在留言簿,还有展馆外长长的等候入馆队列。5日下午1时40分,并非入馆高峰时段,馆内已达到260人的单批次承载上限。此时博物馆门口,还有近百位游客排着长队,其中不少是拖着行李箱来看展的外地游客。单宏均介绍,尽管3日、4日有雨,但博物馆仍然吸引大量游客。“十一”黄金周前五天,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左右,达到了接待上限。其中六成以上为外地游客。
下午3时15分,武汉革命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入馆人数接近900人。礼宾员张师傅细心地提醒游客测温,然后登记入场。“今天八成以上都是外地游客。”张师傅说。武汉革命博物馆统计显示,1日至5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1万人次,比今年前9个月平均接待量翻了一番。
此外,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二七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等,在本馆举行展览同时,还积极进入社区、广场举行巡展,吸引了大量游客。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显示:武汉市各博物馆、纪念馆采取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举办“英雄城市、红色传承”系列主题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十一”前5天累计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
年轻人爱上英雄城史场馆
“十一”双节黄金周期间,武汉的英雄城史打卡点年轻人身影越来越多,他们正用更潮流的方式体验英雄城史、正能量之旅。
在横渡长江博物馆,游客小王和女友从上海赶来参观。“还没有听过专门记录毛主席横渡长江历史的博物馆,武汉的朋友特别推荐我们来看看,而且这里5楼的观江平台太赞了,是拍摄长江的最佳角度。”小王说。
在江汉关博物馆,大楼外景、馆内3楼平台、楼层转角的彩色玻璃窗成为最热门的拍照打卡点。众多年轻游客或是自拍,或是帮同伴留下美美的打卡照。一通猛拍之后,游客在馆内开始细细游览。报关大厅和二楼展厅、纪念“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新展都是游客参观的热门。来自成都的云先生带着女友一起来参观。“这里有颜值、有历史、有故事,年轻人都很喜欢。”云先生说。
游客小蒋来自大连,4日刚抵达武汉,第一站就选择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参观过程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五大会址复原展厅。“看着充满当时风格的布置,还有桌上一个个只在历史书上看到过的名字,觉得非常有代入感。”小蒋说。爱好文史的他,这次准备好好追寻一番英雄之城武汉的光荣历史。“我准备在武汉待5天,专门设计了一条红色打卡行程,接下来还要去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江汉关博物馆等地方。”
系列展览为红色景点添“干货”
“十一”双节黄金周,武汉市文博系统推出十余项“英雄城市、红色传承”系列主题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红色主题展、抗疫作品专场、中秋诗会等,为吸引游客增添满满的“干货”。
武汉革命博物馆联合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出《国旗、国徽、国歌》专题展,该展全面展示了国旗、国徽、国歌沿革及使用国旗、国徽、国歌的相关法律法规,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该馆还将推出“圆梦之路——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掠影”展,通过300多幅图片和158件实物,展示武汉在脱贫攻坚“硬仗”中的不凡成绩。
江汉关博物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和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推出《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大革命历史影像记忆》摄影展、《红镜头——外国记者相机里的红色中国》巡展、《为新中国奋斗——宋庆龄先生光辉史迹展》等展览。
辛亥革命博物馆和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的《战疫瞬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作品展》和《风雨过后见彩虹——南京武汉书法名家联展》,通过200余幅美术和宁汉两地书法名家的作品,以国画、水彩、剪纸、漫画、速写等多种表现手法记录武汉战疫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