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徐焰少将回顾抗美援朝战争辉煌业绩 中国走向民族复兴从跨过鸭绿江开始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0日07:59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徐焰少将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示意图  制图/刘阳

□楚天都市报记者 满达 见习记者 曾凌轲

70年前,刚满周岁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朝鲜半岛内战爆发,美国强行干预别国内政,组建“联合国军”出兵朝鲜,还派兵入侵台湾海峡。

战火烧到了鸭绿江,我国领土面临极大危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这首歌,奔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帝国主义。

为何抗美援朝战争不能不打?志愿军在与强敌的对抗中,为什么能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我们从这场胜利当中能吸取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焰少将,请他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业绩。

朝鲜战争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不能不打

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您曾多次在著作中提及“朝鲜战争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不能不打”,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和区别?

徐焰:首先,我们要厘清“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两个概念。前者是1950年6月25日开始的朝鲜国内战争,两天后因美国参战变成国际战争,为时3年1个月。同年10月,中国出兵以志愿军名义参战,直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就我国而言是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为时2年9个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在朝鲜划界而治,双方各自的占领区内都建立了宣布代表全朝鲜的政府。李承晚为总统的韩国政府叫嚷要“北进统一”,金日成领导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则要实现“祖国解放”。自苏军、美军先后撤出朝鲜后,对峙的北南双方之间枪声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战争爆发本是该国内政,美国却操纵联合国,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南朝鲜的决议,组织所谓的“联合国军”进行干预。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要出兵朝鲜、台湾,并援助在越南的法军,实际上是从三个方向对中国形成威胁。面对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并威胁新生政权安全的行径,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理所当然地必须奋起抗击以保家卫国。

记者: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我国和美国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徐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交战双方技术装备差距之大,是20世纪世界战史上罕见的。1950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为2400亿美元,中国仅有100亿美元;美国有3.1万架军用飞机,中国不到200架;美国陆军平均4个人装备一辆汽车,中国陆军平均500人才有一辆;美军一个团的火力强度,要超过中国的一个军。当时中国虽然有苏联援助,供给的武器却不多,还要按“出厂价五折”记账。在这种远非一个等量级的较量中,新中国能够在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可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记者:您曾在著作中提到,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做的决策之一。这个决策为何如此艰难?

徐焰:1950年10月初,“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北进,战火烧向中国边境。面对朝鲜危在旦夕,从10月1日到10月18日,中共中央经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毛泽东同志最后还是下定出兵的决心。尽管参战有种种困难,毛泽东同志却认为,美国占领朝鲜会严重威胁我国工业中心东北,并将控制南满电力,国内反动势力也会乘机响应,恢复经济和进行建设就都很难展开。中国若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忍让退缩,苏联的对华援助也势必削弱,国家想迈入工业化之门又将遥遥无期,不参战带来的损害会远远大于参战的利益。

据熟悉毛泽东同志的人回忆,出兵朝鲜的决心,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毛泽东同志经过许多天不眠不休的思考,曾两次要求入朝部队暂停行动,经最后权衡利害还是确定:“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我军有精神优势,战术灵活超出敌方预想

记者: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运动战和后期的阵地战,各有何特点?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徐焰: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以运动战实行战略反攻,一共有五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之初,毛泽东同志、彭德怀同志看到美军及其仆从军分兵扑向鸭绿江边,及时决定在运动中歼敌,以突袭方式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接着,志愿军又利用敌军继续骄狂冒进,大胆向敌后迂回,使美军主力被迫狼狈逃往三八线以南,取得了第二次战役的胜利。这也是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

1951年初第三次战役期间,美军放弃汉城,志愿军前出至三七线。这时部队供应极度困难,处于“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状态下。此时有些领导人由于对现代化战争的特点认识不足,有过低估敌人技术优势的速胜思想,希望迅速解放全朝鲜,不过通过实践后便很快纠正了这一看法。

1951年1月下旬,得到迅速增援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青黄不接”的状态下发起反扑,志愿军匆忙进行了第四次战役,于3月中旬撤出汉城并退至三八线以北。同年4月下旬,在国内战略预备队到达后,中朝军队又集中70万部队发起了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前期虽取得一定进展并打到汉城郊外,却因供应不济被迫再度后撤。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中央就此确定,抗美援朝战争的“底”便定在这一战线。

通过8个月的运动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复了朝鲜北方,解决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能不能打”的问题,获得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宝贵经验教训。美国鉴于已投入三分之一的陆军到朝鲜,仍然无法打赢,又影响其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首先提出进行停战谈判。中共中央考虑到我国参战后的国防费已占财政支出的48%,苏联的援助又有限,也应适可而止争取停战,集中力量于国内建设。1951年6月,毛泽东同志主持中央开会,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新方针。

1951年6月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以阵地战实行战略防御阶段。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和志愿军首长认为,在敌已构成坚固立体防御的情况下,再打大规模进攻战不利,决定转入阵地坚守防御。通过抗击敌“秋季攻势”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以守住现有战线,与运动战相比可用更小的代价达到战略目标。

在秋季防御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创造出坑道防御体系,解决了在敌绝对优势的火力攻击下部队的生存问题,还能在前线发起一系列有限的阵地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后方又粉碎了敌“绞杀战”的空中封锁,保障了前线部队的供应,可以在长期拼人力、物力的消耗中与敌对峙。1952年秋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线向敌发动了战术攻击,同时又粉碎了敌军对上甘岭的进攻,使敌军在僵持中无计可施。

1953年7月初,交战双方基本达成了就地停战的协议。不过在停战前夕,毛泽东同志又决定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金城战役。此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25万兵力,三天内突破敌坚固防线,向南又推进了18公里。这一重大胜利向国际上显示,中国是在胜利的状态下结束战争的。

记者:中美两国军队装备差距如此明显,为何志愿军能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

徐焰:中国军队虽在装备上居于绝对劣势,在精神上却拥有巨大优势,战术又非常灵活,超过敌方预想。美国虽有世界上最精良的装备,却得不到本国和战地民众的支持,官兵又因怕死而不敢近战拼搏,一打败仗便士气沮丧。毛泽东同志从部队士气、民心向背和特殊战场条件等因素思考,得出了美军“铁多气少”的结论,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精神强调打近战、夜战,从而能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和军队领导人,在指导艺术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整体力量上的劣势为局部战场上的相对均势。敌人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我国则同苏联结盟并发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达到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白天敌人控制,夜间是我们的天下,在作战时间达到平衡;敌有海空优势,我有地面地下优势,在作战空间达到平衡;敌掌握技术装备优势,我有人的精神优势,在战斗力方面达到平衡。

朝鲜战争是平局,而抗美援朝是伟大胜利

记者:您曾经说过,朝鲜战争是平局,而新中国抗美援朝是伟大胜利,这句话如何理解?

徐焰:3年1个月的朝鲜战争,基本回到了开战时的三八线位置,可谓平局。中国进行的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从鸭绿江边开始,取得了将世界头号强国击退500公里并挽救邻邦的胜利,这一成就是任何熟悉历史且有正确立场的人都会肯定的。

新中国站在“第一线”出兵朝鲜,让苏联站在“第二线”,这种民族牺牲也换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在中国出兵朝鲜后,苏联领导人才改变了过去援华不大慷慨并有所怀疑的态度,中国得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外来经济援助。

中国出兵朝鲜,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战场上取得均势,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这在政治上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与苏联真正形成了基本平等的兄弟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协会上,毛泽东同志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豪言,在朝鲜战场上变成了现实。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终于被公认为强国,获得了近代从未有过的地位,美国也承认自此才把新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过去日本社会上都轻蔑地称中国为“支那”,看到自己最敬佩的美国居然被中国人在朝鲜打败,他们才心服口服地改称正式国名。

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百年来对外战争从未有过的辉煌胜利,又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共产党的凝聚力,自鸦片战争后丧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力从此得到了恢复。不夸张地说,抗美援朝战争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向历史复兴的重要心理支撑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也总结说,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

经过抗美援朝这一仗,中国解救了处于危机中的朝鲜政权。不论后来的半岛局势演变如何,我国工业中心东北就此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外部安全屏障,我国所显示的威力也使周边出现了一个较好的安全环境。后人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时,认为有两大成果最值得重视:一是打出了几百公里的安全纵深,二是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记者:70年过去了,回望抗美援朝战争,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徐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忘初心”,就是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年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正是为了保家卫国,打赢这一仗才保障了后来的和平建设。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今天的人们看到民族复兴的辉煌成就时,仍要追念抗美援朝英烈们的业绩。

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证明了二战后国际军事斗争已经是以局部战争为主要形式,战场上较量的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方面要发挥传统的政治优势,传承红色血脉,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先进技术装备,从增强“软”“硬”两方面的实力入手,才能很好地应付国际上的局部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后的建设事业都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在体制上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人民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在战争和建设时都能创造出让世界感到惊讶的奇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更应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还证明,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不能示弱,同时在斗争中要有理、有利、有节,注意策略和手段的运用。回顾70多年前,新中国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面对全球超强的美帝国主义者,能有那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概,这也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历史巨人发出的“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的豪言,今天仍似乎在我们耳边回响。现在我们国家的新一代学习和发扬抗美援朝战争时的那种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就一定能冲破国际反华势力的打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艾师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