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16时—16时30分
武汉市试鸣防空警报
防控警报为何在这一天拉响
现在每年拉响防空警报有何意义
武汉市首次鸣放防空警报是
1937年8月20日凌晨5时
次日侵华日军飞机开始轰炸武汉
据《武汉市志》记载,到1938年10月25日沦陷,全市共遭日机空袭72次(汉口31次、武昌32次、汉阳9次),日军投弹3080枚,炸死1651人、伤3147人,炸毁房屋3437栋(汉口554栋、武昌1359栋、汉阳1524栋)。
当时报刊记载“每遭空袭,血肉横飞,火灾四起,房屋倒塌,多少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惨不忍睹。”而在市民中流传着“有乡的回乡,无乡的借乡,借不到乡的,就只有跳江”,就是大武汉“有城无防”的真实写照。
现在每年的这一天
武汉以这种方式告诫市民
“警钟长鸣、勿忘历史”
如今我们生活的武汉
是这样的美丽、优雅又具有活力
2019年10月25日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行
防空警报在军运会赛场响起
让“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主题
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定期组织防空警报试鸣
是检验防空警报系统建设的—项重要措施和手段
为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基础
将试鸣防空警报
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结合起来
也是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其国防观念和人民防空意识的重要形式
2004年8月1日起
施行《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
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武汉市
“每年10月25日进行全市人民防空警报试鸣”
以警醒广大市民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加强防空警报建设的重要性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加强防空警报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需要。“居安思危,忘战必危。”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空警报建设是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准确地发放防空警报信号,是各级人民政府战时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的基本手段,是及时、有效地组织人民群众开展防空袭斗争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利益。
二、加强防空警报建设是应对未来战争的需要。1991年以来国际上发生的几场现代信息化局部战争表明,空袭与反空袭已成为主要的作战样式。由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采取侦查手段广泛收集情报,实施精确打击,特别是打击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经济目标,对防空警报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防空警报系统尤其是抗毁能力的建设,必须提高防空警报系统的反侦查、信息传输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加强防空警报建设是保障经济建设、服务应急管理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快速推进,重要的经济设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稠密,防空警报设施在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1998年抗洪中,省防汛指挥部紧急从我市调集50台手摇警报器,支援洪湖防汛抗洪。
2000年,车载警报器首次出现在江城,由于其特有的机动性,平时能够弥补警报音响覆盖的“盲区”,战时可以有效实施流动报警。
2006年,手摇警报器在我市大量投入使用,既能保障战时进行流动性报警,实现二次报警;也能在平时为社区应急救灾提供报警工具。
针对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中暴露的问题,2009年武汉市新增一台大型升降式警报器,在未来突发公共应急事件和自然灾害时,该警报器可以克服因自然条件恶劣、造成报警信号中断或难以发放等困难,迅速及时地发放警报信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防空创立70周年
70年来
武汉市防空警报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数量实现飞跃。“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新增防空警报器数量超过前65年的总和,建国时仅有国民党政权留下的6台警报器。
二、警报器的种类和控制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武汉市基本形成了固定和移动、手动和电动相结合的防空警报网络新格局。武汉市防空警报器类型发展到电动、电声、车载、升降、便携警报器等门类齐全、互为补充的新格局。控制手段从落后的手控方式,成功转换为统一遥控方式。全市防空警报的鸣响率和统控率均达到100%。
三、防空警报的报知手段实现了多样化。现在武汉市可利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手段发放防空警报信号和公告。2015年试鸣防空警报期间,武汉市通过电视媒体,同步使用人防警报手语,让听力残疾的市民群体也能及时接收警报信息。
四、全面建立防空警报器的社会化维护管理机制。武汉市已建立了市—区—街道—警报器设置单位的四级管理体制,实现了防空警报器的社会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起防空警报“六有”(专人管理、职责制度、管理协议、登记记录、档案资料、经费保障)标准,推进警报器社会化维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湖北省人防办在全省推广了武汉市的作法。
警钟长鸣
希望每一个武汉人都能驻足静听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