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讲读一本好书,分享一段感悟。荆楚网联合湖北省图书馆在每周六晚推出“东湖夜读·为你讲书”栏目,邀请长江读书节讲书人分享阅读心得,将书中的精彩娓娓道来,将那些与好书邂逅的故事,与您分享。
《我心归处是敦煌》
来自荆楚网
内容简介
《我心归处是敦煌》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50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展现她的事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才女,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她就是“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樊锦诗。
合上此书之时,恰逢我自己研究生毕业之际。在撰写毕业论文的闲暇之余,阅读这本书,仿佛是辅修了樊先生的研究生课程。在这本书里,我不仅读到了她为保护敦煌遗产奋斗一生的个人经历,还读到了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敦煌人临摹壁画、修复洞窟、保护遗址,将生命交付给敦煌流沙的灿烂光影,更读到了敦煌研究院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
图源网络
在书中,樊先生讲到,在敦煌工作的年月里,她与自己的丈夫彭金章先生长期两地分居,很多次的机会,让她可以和彭先生在武汉团聚,而她却因为忘不了敦煌而选择了坚守。樊先生在书中专辟一节写道“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她说,她和彭金章先生分居十九年,最后如果没有老彭放弃自己的事业来敦煌,她也不可能在敦煌坚持下来。
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因为赶上特殊的年代,樊先生没有回武汉生产的机会,甚至临产之际还要参加劳动。孩子出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忙于工作的夫妻俩无力照顾孩子,只得将孩子交给老家大姐抚养。为了和孩子团聚,樊先生甚至不得已想到了脱岗的办法,不回敦煌。可是,离开敦煌的日子里,她却发现自己心里萦绕的始终是敦煌的壁画。樊先生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敦煌。而这一回,不再是孤身一人。她携着自己挚爱的老彭,带着自己的孩子,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敦煌。
敦煌莫高窟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们,是伟大的。他们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将守护莫高窟的平凡工作一天天地坚持下来,让国之瑰宝岿然屹立在祖国西北大地上,让世界遗产散发出独特的光辉。
忘不了书中写到在敦煌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年代里,守护者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清理洞窟内的流沙;忘不了为了改变自然条件,守护者们亲手种植防风林;忘不了一位位杰出的美术天才,为了让壁画最大程度地复刻,收藏个性,忘我临摹……
图源网络
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数字敦煌”平台,对敦煌莫高窟30个洞窟进行720度全景漫游浏览。这更离不开一代代敦煌人的努力与坚持。
敦煌的空间意义非同凡响,这里封存的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和文化宝库。而对这座艺术宝库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开拓、探索。这需要世世代代地为它付出,不断地努力。
这本书的终篇是“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正如樊先生所说,“在敦煌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每个人就好像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就像敦煌研究院墙上写下的一段话一样:“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这句话说的不就是那些坚守在荒漠的莫高窟人么?
当我读完此书,再通过“数字敦煌”浏览了敦煌莫高窟瑰丽的壁画,仿佛亲历了一场难忘的敦煌之旅。
作者简介
现任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旅湖北》责任编辑。长期从事刊物编辑工作。热爱阅读,愿与大家分享阅读感悟。
讲书人:王季娅
监制:高霞 王炼
主编:王会 曹星月
编辑:张依 郭蔓 曾丽
“为你讲书”栏目有偿征文
如果你热爱阅读
愿意将读书感悟与人分享
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荆楚网和湖北省图书馆为你提供展示平台
让我们一起在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小编微信:zy895859058
投稿邮箱:hbwnj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