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这里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素有“土壤不到3寸、树木不到3丈”的俗语形容其贫瘠。两年后,这个山村人均收入已近5000元,兴起了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生态养殖等产业,成为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出现了“鸡司令”孟凡冲等致富带头人。
这个村就是通山县黄沙铺镇孟垅村。近日,谈及村里的变化,孟垅村村支书阮士利说:“这都离不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让孟垅村成为中药材的示范村 ,让村民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短线”:“三小”产业富个体
助力孟垅村实现脱贫,村民的眼前困境急需解决。为了弥补贫困户无“短线”收入产业的短板,驻村扶贫工作队实地走访贫困户,经村委会、群众代表、贫困户代表集体研究确定项目补助模式及具体方案,扶持贫困户个体开展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三小”产业,确保2020年244户贫困户每户都有符合实际又见成效的产业帮扶。
“我家共有4口人,除自己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女儿也是先天性聋哑人,全家仅靠丈夫在外做水电工赚钱维持生活。前些年看病花了20多万元,几乎倾家荡产。” 在当地有“兔女郎”之称的吴金钗说,是工作队的帮扶,让她树立起了脱贫的信心。
原来,2017年本已脱贫的吴金钗,由于疾病有返贫的苗头。工作队队长钟清明得知后,积极支持她学习养兔技术,通过发展养兔产业脱贫致富。
“目前,我养有种兔和成兔300多只,预计收入2万多元。”吴金钗说,兔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富含卵磷脂,有健脑益智的功效。不过,受疫情影响,现在的销路不是很好。鉴于鄂南地区有吃腊肉的传统,她打算将兔肉做成熏腊制品,销往通山县城的餐馆酒店。
为确保吴金钗脱贫致富,村里专门制定了“双产业”扶贫计划。在支持她养兔的同时,工作队还出资为她购进了600只江汉鸡苗和1000多米围网,帮扶她搞起了林下生态养鸡。“今年通过养兔和养鸡,预计收入6万多元,能让我彻底告别贫困。”吴金钗说。
“鸡司令”孟凡冲的养殖场
“我今年57岁,家庭成员4人,自小患有骨髓炎,不能负重劳动,加上两个孩子读书学费贵,2014年被定为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在孟凡冲夫妇居住的板房,孟凡冲自我介绍说。
2019年底,工作队在了解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时,得知孟凡冲有养鸡技术,决定由他作为村养鸡致富带头人,采取“村集体﹢专业养殖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鸡“短线扶贫”项目。工作队出资购买鸡苗、饲料,与村委会进行养鸡合作。孟凡冲只负责提供养殖场地、饲养技术和销售渠道。
“今年5月,第一批从嘉鱼县购买了5500只江汉林下土鸡苗,每只18元,驻村工作队和咸宁市政府各出8元,我只出2元。”孟凡冲说,这种鸡品质好,下的都是绿壳蛋。为了提高养鸡的效益,他与在城里工作的小儿子视频商量,打算走品牌养鸡之路。
据介绍,今年孟凡冲计划养3批鸡,收入20万元。为了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村里还成立了以他妻子方桂华为理事长的荣华种养殖业合作社,村里共有61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他承诺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不少于1000元。
“蜂王”吴欣竹饲养中华蜂
该村远近闻名的“蜂王”吴欣竹,年轻时因开山采石头炸断了左手,失去了劳动能力,因残致贫,妻子又患有慢性病,家里经济十分拮据。
2019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自幼对养蜂感兴趣的吴欣竹开始学习饲养蜜蜂。刚开始,由于资金不足,他只饲养了30箱中华蜂,赚了3万多元。今年,尝到甜头的他将养蜂规模扩大到60箱,纯收入将超过6万元。工作队按照每箱蜂100元的奖励标准,为他提供了3000元的补助。
“我的蜂蜜品质好,十分俏销。依靠这些收入,我还清了因建房等欠下的债务。”谈起现在像蜂蜜一样甜蜜的生活,吴欣竹充满自信。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向外寻求项目合作,将红薯“卖苗+回收”模式推荐给村民,鼓励村民参与红薯种植,进一步为贫困户提供可预期“短线”收入,其他小养殖、小种植的补助落实工作也已基本落实到位。养鸡、养蜂、养兔、种红薯……一个个短线小项目在孟垅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村民们的荷包鼓了,笑容也更多了。
“长线”:主导产业富集体
黄沙铺镇孟垅村支书阮士利介绍黃精种植
解决了短线问题,驻村扶贫队还不忘帮忙孟垅村谋长远。
黄精和白芨都是名贵中药材,市场前景良好。经华中农业大学检测,孟垅村土壤占75%的黑沙土十分适合种植这两味药材。如何把它们种植好,将风险降到最低,将收益提到最高,驻村工作队煞费苦心,甚至在村办公楼阳台上建起了试验室,栽上几个品种的黄精,观察和试验它们的适应性和套种可行性。
试验场所虽然很简陋,但是效果却非常好。2019年,在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孟垅村集体在马坑采取套种玉米的方式种植了15亩黄精,目前已经成功出苗,明年可采收。“集体+农户”,以村集体作示范,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种植中药材,并把中药材打造成孟垅村支柱产业,带动更多人脱贫才是最终目标。在马坑中药材种植基地为示范引领下,目前,全村已有130户村民投身到中药材种植产业中,发展了黄精和白芨种植面积170多亩。
村支书阮士利表示,药材基地基本成功,像这样发展下去,到后年每亩产量可达到6000斤,还有白芨基地一起到2023年村民的收益可翻上一番。
该村楠竹资源丰富,不少村民开办了小型楠竹加工厂。驻村扶贫工作队筹集资金为楠竹加工厂投资购买机器设备,帮助其适当扩大规模,带动当地贫困户就近务工。
此外,驻村工作队多方筹资195万元,为该村建起两处地面光伏电站,年发电量25万度,年收入达到24万元,确保村级集体有固定收入,也让95户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不用为生活费发愁。
日子好起来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跟上。近年来,在省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4个自然湾的安全饮水工程、孟垅小学改造工程、村群众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设备升级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积极学习产业技术,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孟垅村地处丘陵,区域偏远,人均耕地少,村民收入单一,曾是省级贫困村,但省市监局驻村工作队和孟垅村积极摸清其贫困症结,制定了长线加短线的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即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等产业,让村民能够长远受益,通过发展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等项目,让村民能够马上受益。如今,长线+短线扶贫产业项目的合集发力,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由里至外,多头并进,孟垅村正向着致富的康庄大道奋力疾进。
专家点评》》
长短结合 方能稳远
华中师范大学媒介伦理与媒介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张勇军
扶贫作为一项动态的事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也不能因动态贫困而无所作为。既立足长远,夯实根基;又着眼当下,快速脱贫,是省市场监管局在对口帮扶通山县孟垅村脱贫中的思路,成效明显。
在帮扶脱贫工作中,立足当地山地资源,发展药材种植无疑是长线布局。药材很难短期收益,可一旦进入收获期后,则可持续不断地为山区人民输血造富。而林中养鸡、红薯种植、楠竹加工等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则为“短线产业”,短期收益快。
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的分类,对扶贫乃至个人发展有很好的启示。他将文化资本分为身体形态、物质形态以及制度形态,分别对应着知识技能、文化产品、文凭等制度化凭证。显然,知识技能、文凭等是需要长期付出才能获得的资本,而文化产品则是短期创造用以谋生的资本。因此,在扶贫乃至个人发展中,如果既能获得技能或文凭等长期立足的资本,又能生产出物质或文化产品等短期资本,就可长短相依、能经风雨、化穷向富。
“楚治——助力湖北脱贫攻坚十佳案例、责任企业”推介活动,由湖北省委网信办指导、武汉市委网信办支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和楚天舆情数据研究院共同承办。咨询电话:027——88567710,联系人:卢霜、赵贝。
编辑:陈頔 卢霜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质量报、咸宁日报等
“楚治——助力湖北脱贫攻坚十佳案例、责任企业”推介活动今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