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渔民李建平驾着自己的木船在长江上巡江。记者彭年 摄
长江武汉段已不见捕鱼人。记者彭年 摄
“70后”渔民张传咏告别渔船开起水果店。记者刘睿彻 摄
12月7日,长江武汉金口段,八一渔业队队长王明武乘着护渔船,在中山舰博物馆附近的江面游弋。
在82年前中山舰沉没的水域打了30多年鱼后,他上交了渔船,当起了护渔员。江夏区金口街一度是武汉渔民最多的街道,仅在册渔船就有90多条,渔民近200人。
“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伴随今年7月1日武汉下达禁渔令,这样的画面已经从长江武汉段消失。有的武汉渔民远赴东北捕鱼,但更多的渔民留下对这片江湖的眷恋,上岸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守护
最大渔村集体退捕
7日早上8时,王明武穿上工作服,骑着电动车,来到长江边上的渔政执法工作站,随时待命。一旦接到违规捕捞的举报,即使是在晚上,也会到江上去配合相关部门执法。
金口街是长江初进武汉的地方。建于明朝的石驳岸,至今还是长江上仅存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世代以渔为生,几乎是金口每户家庭的常态。
走在金口街上,不少过去以江鱼为主打菜的餐馆已改换招牌,抹去了“江鱼”字样。
6月30日,武汉全面实施长江禁捕前的最后一天。58岁的王明武在队里第一个交出渔船,告别渔民身份。
他拿到了11万多元的补偿款,并与渔政部门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一名护渔队员,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
捕鱼30多年,王明武感受到长江的明显变化。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捕鱼,鱼的个头比现在大多了,产量也更大。近些年,捕条大鱼不容易,产量减少了近六成。”他说。
不再当渔民,王明武也没离开长江。
“我们很幸运,还能维系与长江的感情。”王明武说,“不捕鱼了,收入是少了一些。但是让长江休养生息,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这道理,渔民们懂。”
改变
巡堤近十公里劝诫钓鱼者
长江一路向东,在汉口龙王庙与汉江交汇。
家住硚口区崇仁路的吴又平,年过七旬,身体硬朗。每天早上6时半,他就来到汉江边,沿着江堤走上约十公里。
吴又平曾是汉江上最后一处“水上人家”的船主。在水上捕鱼45年后,去年,他上岸了。
7日,他从崇仁路码头沿着江堤向上游步行约五公里到舵落口,然后,又向下游步行近四公里到龙王庙码头。
遇到持有两根以上鱼竿的钓鱼者,吴又平果断上前制止,讲述“一人一杆”政策;遇到不听劝、不收鱼竿的人,吴又平就“堵”在那里,不走人。
有了他的那股认真劲儿,汉江边的钓鱼者规矩多了。
武汉启动禁渔令当天,吴又平主动上交捕捞证。他说:“我全力支持禁渔政策,不再捕鱼。”
行动
驾着曾经的捕鱼船义务巡江
长江东去,在江岸区谌家矶一带接纳朱家河。
57岁的李建平驾着木船,等在朱家河畔。早前,他接到江岸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艾文武通知,由朱家河进入长江,一起巡江。
李建平的木船插着小红旗,这曾是他原来的捕鱼船,现在却写着“渔政征用船”。接过来一壶柴油,李建平灌进船的油箱中。一拉杆,木船启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1996年,李建平从武汉冶炼厂下岗后,捕鱼成了他新的生路。去年底,在捕鱼23年后,他上交了自己的机械渔船,获得补贴十几万元。
李建平说:“来到江上,心里就舒服。打了几十年的鱼,也该为长江做点事了。”艾文武称,李建平架着自己的小木船义务巡江,从没提过报酬。
木船从朱家河大桥下驶过,进入宽阔的长江,绕过天兴洲,向着黄陂武湖方向行驶。一条鱼从江中跃起,撞到了船中人的胳膊,又反弹回了江中。
回程途中,李建平发现,一名垂钓男子竟在朱家河边排开8根钓鱼竿。他迅速将船靠岸。艾文武和一位工作人员上岸执法,收缴钓鱼竿。
创业
“70后”告别渔船开起水果店
“看一看啊,现做的水果沙拉。”傍晚,江汉路佳丽广场地下一层的一家小店里,张传咏夫妇正在招揽生意。
张传咏是新洲区退捕渔民,40岁刚出头的他,想出来再闯一下。
记者看到,葡萄、哈密瓜、橘子、菠萝蜜等,采摘成单果或切成小块,洗得干干净净,按类分装在不同的圆盒里。
张传咏夫妇家住新洲区双柳街古龙村,这里已经是长江武汉段的江尾。村里有100多位渔民,“60后”“70后”渔民居多,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初中文化。
为了就业创业,张传咏到区里了解政策,还参加了创业培训会。
开店的压力也不小。店面每月租金2万多元,夫妇俩还在附近租了房子。他们有一儿一女,两个“00后”的孩子正在读大学。
在张传咏与记者交流的40多分钟里,店里来了两拨客人,各点了一碗“水果捞”。
“生活对我来说,转了个180度的弯。现在的期待,就是经营好小店。”张传咏盼望生意更好。
寻觅
被“介绍”7次 找到新工作
一个月前,谌家矶街长江明珠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内,退捕渔民刘武、胡兰燕夫妇俩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刘武获得了谌家矶街安保队员的职位。
“工作不是等着就有的,需要开发。既要考虑渔民需求,也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让双方都能接受。”江岸区劳动就业管理局负责人刘俐介绍,他们曾给刘武先后介绍了7次工作。
刘武夫妇俩身体不太好,家里还有两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他们需要这份工作,离家近、也相对有保障。
多次寻觅后,安保队员的岗位让刘武比较满意,他从黄陂区的武湖骑电动车过来很方便。胡兰燕则在家附近的一家酒店里找了一份零工。
“我们还是最盼望找到和江水相关的工作。”刘武夫妇表示,我们没有别的技能,只有在长江上才能找到自信,也跟这一方江水有感情。刘俐介绍,退捕渔民们大多文化不高,年龄偏大,没有什么技能,要在中心城区找公益性岗位比较困难。她建议,社会合力开发更多适合渔民的岗位,尽量发挥他们熟悉江情的专长。
“水上人家”上岸后,长江禁捕的成效正在显现。
今年8月下旬以来,市民在长江武汉段多次拍到江豚畅游画面,只有江水中鱼类资源丰富,才能吸引江豚前来捕食。
记者刘睿彻 汪文汉 吴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