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嘉鱼县最后一批渔船在当地渔政部门的监督下回收上岸(资料图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汪彤
十年,对于奔腾了千万年的长江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如果我们用十年的时间去努力,或许能换回母亲河的再一次重生。
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作为长江禁渔的主战场,湖北责无旁贷。
告别滥捕滥捞,治好“长江病”。湖北上下一心,雷厉风行,用最严苛的制度、最有力的手段,全面推动“禁渔令”落实,倾情守护“生命长江”。
生态之变——
告别“酷渔滥捕”走向“全面修复”
“看,江豚戏水!”
12月18日,在长江武穴段,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专班开展水上巡查时发现江豚,渔政人员立即举起手机拍下这一珍贵画面。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微信朋友圈里江豚的“笑脸图”频频出现,长江水质明显好转,长江之畔草木青翠,越来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了长江的变化。
万里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
然而,母亲河“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由于人类酷渔滥捕和常年不间断捕捞,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继续下降,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
自2002年起,我国在长江流域实行春季禁渔制度,每年3月至6月鱼类繁殖产卵季,长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禁止所有捕捞作业,但依然难以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从“季节性禁捕”转向“常年性禁捕”。党中央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全面实行禁捕退捕。用“十年禁渔”行动,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让长江水生生物休养生息。
湖北是长江干流流经长度最长的省份,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禁渔范围包括1061公里的长江干流、858公里的汉江干流和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水域面积近千万亩,在整个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省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十年禁渔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将为长江摆脱“无鱼”等级带来希望。
身份之变——
渔民靠水吃水换了“新吃法”
今年7月,郧西烈日炎炎,酷暑难当。75岁的渔民吴宗春独自划桨七八公里,主动将自家的渔船送到羊尾镇集中收缴处。
上缴登记后,吴宗春依依不舍地看着风雨相伴25年的渔船,试探地问道:“这对船桨我能不能拿回去做个纪念?”正在现场登记的工作人员一跃上船,把双桨卸下来交给吴宗春:“感谢您支持禁渔退捕工作,留个纪念吧。”
“禁渔令”下,闻令而动。祖祖辈辈打鱼为生的3万多渔民,为了支持国家政策,舍船舍江,退捕上岸。
上岸后,原本靠水吃水的渔民该如何生存发展?
从捕鱼到养鱼,换了个“新吃法”——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狮子沟村荣天家庭农场主郝映宏退捕上岸后,请来挖掘机,在原有家庭农场的半山腰开挖7口精养鱼池,2个池子投放2000尾金枪鱼;4个池子投放4万尾黄颡鱼,1个池子投放5000只京山甲鱼,并配套水产品一条龙加工车间。“这次创业,我要成为渔民上岸的模范,打造一个新型示范农场。”
作为全国水产养殖大省,湖北水产与科研部门大力推进全省精养鱼池养殖,成功繁育驯化出中华沙塘鳢、铜鱼等6个优质长江鱼品种,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未来3年,逐步让人工繁育的江鲜走上百姓餐桌。
洪湖岸边、梁子湖畔、汈汊湖旁,一个个生态渔场不断兴起,既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也鼓起了渔民的钱包。
从卖鲜鱼到卖风景,吃上了“旅游饭”——
仙桃排湖风景区密塘渔村由老台渔场与新口渔场组成,渔民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将农房打造成民宿,办起了农家乐。
荆州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退捕渔船进行回收改造再利用,融合当地“渔夫小镇”旅游项目,在渔船的利用上,规划采取渔宿、渔桥、渔茶、渔歌等形式,打造渔船民宿、渔船浮桥、渔船茶室、渔船演艺等项目。
从上岸到上班,变身“上班族”——
在汉川经济开发区川东集团工业园区,50岁的康志刚正在操作铲车清理园区垃圾。康志刚夫妇在汉江、汉北河捕了20多年的鱼,去年退捕上岸,夫妻俩参加了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成功到川东集团工业园企业就业,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有6000多元。
湖北沿江各市州已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通过资金补助、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社会保障等多种方式,做到上岸渔民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江上无渔船,锦鳞任欢腾。渔民逐渐摆脱“下水无鱼、上岸无地”困境,迎来了新的生活。
手段之变——
人防技防织就护渔立体保护网
凭栏远眺,寻找“目标”,12月7日下午5点半,长江武汉金口段,58岁的王明武正在护渔船上巡江。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曾是武汉渔民最多的街道。今年8月,王明武和5名同乡一起参加全省首届禁捕退捕护渔员培训班,与渔政部门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我省首批护渔员。
从“捕渔”到“护渔”,一生以江为伴的渔民,对长江饱含深情,多年捕鱼的经验也成为护渔的有利条件。长江、汉江干流沿线,每隔5公里配一人;水库、湖泊开放型公共水域,每2万亩配一人,2000余名退捕渔民正走上护渔公益性岗位。
禁渔需要政府引导,更离不开立法保障。湖北在全国率先立法,为长江鱼类资源张开最有力的保护网。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长江流域水域面积宽阔,非法捕捞群体构成日趋复杂,随机性、机动性、分散性较大,作案手法也越来越隐蔽。单靠巡查等传统执法手段,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武汉渔政码头上空,一台台无人机盘旋,把江面上可疑目标的位置信息,及时传给后台执法人员;
岸边林木茂密,红外热成像扫描,锁定夜间可疑人员,让非法捕捞行为无处遁形……
红外巡航、无人机追踪等新手段、新技术广泛应用,密织成一张自主、高效、智能的禁捕水域防护网。
水上不捕,市场不卖。禁渔,根本还是要实现终端禁食,斩断长江非法捕捞渔获物销售链。
冬日午后,江边一家“渔家舫”餐厅刚刚送走午餐段最后一批客人。一进门,一张禁渔的通告与餐馆不售江鱼的公开承诺张贴在最醒目的位置。
禁渔令下,一块块含有“长江”“野生”“江鱼”“江鲜”等字样的招牌被拆除,一家家餐馆主动下架野生鱼类菜肴,一份份倡议书通过商户LED大屏、媒体,反复播放……
十年禁渔,只为江美鱼肥。十年有期,保护生态永无止境。
这,正是我们与母亲河最美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