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残酷真相
《棉花帝国》这本书最近火得厉害。其实2020年伊始,人民日报曾在官微推广“2020年新年书单”的海报,其中就有《棉花帝国》。
这本将近500页的大书,注释就有100多页,讲的是啥?人们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吗?
在文明进程中,世界各地独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把植物转化为布匹的方法。在欧洲,大约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编织不同的草和亚麻布;大约8000年后,在青铜时代,人们开始从各种动物身上搜集毛料。在中东和北非,公元前7000年时,各社群也已经开始纺织各种动物毛和亚麻。在同一个千年里,中国工匠使用苎麻纤维和丝绸制衣。大约5000年前,在印度次大陆,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用棉花纤维纺线。几乎就在同时代,生活在秘鲁海岸一带的人们,在完全不知道南亚发展的情况下,也做出了相同的尝试。棉花的属性明显优于亚麻、苎麻和其他纤维: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且便于清洗。
棉花无处不在,远远不止身上穿的那点东西。钞票和战争都需要棉花。诺贝尔结合硝化甘油和硝化棉,发明了无烟火药。棉花比茶叶、鸦片、咖啡、糖、瓷器都重要得多,只有棉织品才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只有棉织品生产和贸易的历史才真正暗含着现代世界诞生的密码。
欧洲人和中国人几乎同时接触到棉花这种“白色黄金”。中国人的办法是大量引进种植;欧洲人的困境是,大部分欧洲地区气候过于寒冷潮湿,不适合种棉花。于是他们只能购买,但是由于商路被奥斯曼控制,产地在印度,欧洲第一批棉纺织品生产者大都失败了。
《棉花帝国》写道:“这是一个不会被忘记的教训。……欧洲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国家权力的介入才能保证在这些新贸易区中获得成功。”
当欧洲武装商人可以远航的时候,他们介入并逐渐控制了亚洲贸易。
第一步,在亚洲取得停靠点和基地,采购棉花和纺织品。
第二步,用武力将那些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从跨大陆贸易的市场中排挤出去,开始垄断生意。与此同时,在美洲强占了大量的土地,劫掠黄金和白银。用这些偷来的贵金属在印度购买棉纺织品。
第三步,美洲的金银逐步枯竭后,他们发明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径:把印度棉布付给非洲的酋长,让他们去捕捉黑奴,然后把奴隶贩运到美洲的种植园去,生产甘蔗、水稻、烟草和靛蓝。利润再拿到印度去购买棉布。
第四步,当美洲的种植园也开始生产棉花,英国工匠开始技术革新,出现了“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第五步,欧洲纺织工业起飞,产能急剧增加,开始向印度倾销。使用武力剥夺印度等棉花产地的关税自主权,同时建立对印度的关税壁垒,工业化“洋布”迅速打垮印度土布,印度纺织业被摧毁,只剩下原料输出的功能。之前输入的金银现在要加倍吐出来。“棉花帝国”至此成型。此处可以参考中国诗人刘大白1922年的《卖布谣》:“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是一个高度简化、概括的过程,真正的历史还要复杂很多,但是大致不差。《棉花帝国》认为,武力贸易的力量使欧洲力量得以投射到世界上遥远的角落;金融工具的创新——从海运保险到海运提单——使得远距离输送资本和货物成为可能;法律制度的发展给予遥远地区的投资以某种安全保障。
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正循环”,每一步都在挣钱,挣来的钱反哺军事和科技,军事和科技确保更多的钱,无数人的血肉成为这一循环的润滑剂。
“棉花帝国”的丧钟敲响了
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在《棉花帝国》里如此描述张謇:“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关于如何抵御欧洲帝国主义,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制造业来获取利润的辩论。早在1862年,中国商人郑观应就出版了《盛世危言》,提倡工业化。35年后,企业家张謇追随了他的脚步。张謇对大量棉纱和棉布进口表示关切,特别在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建立外商独资棉纺厂的规定之后,他主张国内工业化,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在自己的故乡南通建立了纺纱厂。……张謇是全球南方诸多思想家的一员,其他的还有中国的陈炽和薛福成,他们都试图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他们专注于恢复国内市场,抵消去工业化进程,引进西方技术……使国家支持工业化。”
张謇有一套被称为“棉铁理论”的国家工业化理论,当时棉纺织品和钢铁是进口货物中数量最多、耗银最巨的,他主张发展银行,筹集国内外资金,优先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带动相关的稻米、小麦等粮食产业和水利、电力、铁路、汽车、机械等产业,从而形成一个以点带面、协调有序的大工业格局。张謇在家乡南通进行实践,后来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第一任总长时,也大力推行这一政策,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
公允地说,张謇设想的以轻工业赚取资金扶持重工业的后续计划并没能实现。《棉花帝国》作者认为:“这是中国的国家弱点。”确切地说,这是国家能力的欠缺,要建设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首先就需要对抗“棉花帝国”,这需要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棉花帝国》指出了帝国后面的几步:
第六步,高度发达的棉纺织业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在老牌殖民帝国内部形成了工人阶级,在工会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指引下,他们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处可以参考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阶级基础之一。
第七步,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缓解国内矛盾,棉花帝国的头面人物顺理成章地开始在棉花产地投资兴建纺织工业。这些国家同样诞生了自己的工人阶级和自己的思想家。
《棉花帝国》不仅写了张謇,还写了中国的“五卅运动”:“中国纺织工人也同样积极动员了起来,最终将在反对西方列强的斗争以及1949年的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1918年至1929年间,他们频繁罢工了209次。1925年5月,上海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工厂的工人罢工,13名中国抗议者被巡捕杀害,酿成了著名的‘五卅惨案’。”
“棉花帝国”的丧钟敲响了。
《棉花帝国》没有“阴谋论”
虽然中国不是棉花的原产地,但是中国人读《棉花帝国》是会感到“心有戚戚焉”的。
类似的故事不是反复在上演吗?比如茶叶、瓷器,一开始大量赚钱,然后人家学到诀窍,迅速工业化之后反过来打垮原产地。
先有棉花帝国,后有石油帝国、美元帝国,现在还有芯片帝国,今后可能有数据帝国、信息帝国。
中国是这些“帝国”存在的最大变数,中国人应该好好研究这些“帝国”的来龙去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棉花帝国》走红是件好事,填补了一个知识空白。
我们看到,这些年来中国作者也写了一些这方面的书,试图透视世界运行的内幕。《棉花帝国》的不同在于,不讲什么“阴谋论”,全都是史实、档案和数字,作者通过艰苦的案头工作,扎扎实实做学问,说出大道至简的话来,挑战了关于欧洲工业化成功的那些神话:更加理性的宗教信仰、启蒙传统、欧洲的气候环境及大陆地理、优秀的机构或制度,等等。
“本书以全球的视野展现欧洲人如何将资本的力量与国家的力量联合起来,去塑造——常常以暴力的方式——一个全球性生产复合体,并随后利用资本、技术、各种网络和棉花机构来促进技术和财富的增长,而正是这些技术和财富的增长定义了现代世界。通过回顾过往的资本主义,本书描述了资本主义运作的历史。”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