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

第一颗“武汉造”卫星下线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5日07:27 来源: 长江日报

5月13日,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投产。 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5月13日,嘉宾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参观卫星智能生产线。 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金友 柳莺 李亦中 通讯员陈静 程书雄 何升望 陈奎)5月13日,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据悉,这颗卫星由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发,是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首颗卫星,标志着我国卫星量产时代来临并从武汉起步。

“这标志我国的卫星生产制造跨入批量生产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武汉卫星产业园规划用地426亩,一期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用地200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于2019年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和以“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为主要特征的卫星智能生产线。

历时两年建设,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5月13日投入运营。当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看到,在100米纵深的厂房内,按序分布有卫星零部件仓储区、部件组装区、总体装配区以及卫星成品的质量测试、振动测试、真空热实验等区域。

在13日举办的武汉卫星产业园主题活动上,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吕东明介绍,这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满足年产240颗1吨以下小卫星的总装集成测试的需求。”

为了确保卫星如期下线,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开展了系列攻关,仅用了429天,实现了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可重构技术等1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完成了以卫星智能装配系统为代表的23个系统118台套设备的部署与调试,使卫星智能生产线具备了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星座运控及卫星应用的条件能力。

据悉,该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在“基于虚实结合数字系统模型的卫星数字化协同研制技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卫星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等3个方面具有技术领先性,在“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可重构、设备模块化快速换装设计技术”等7项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卫星制造企业相当。

本次下线的卫星主要由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工程测控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分系统七大系统组成,通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整星电测、热控实施、精测、太阳翼安装与测试、质测、振动、热真空、检漏、整星入库等多道工序,圆满完成这一型号的卫星在卫星智能生产线上的总装集成测试,顺利实现卫星成品下线,有效验证了该卫星智能生产线的可行性。

卫星产业园,可年产240颗小卫星;火箭产业园,可年产20枚火箭。火箭、卫星,批量生产,制造、组装、联控联调,在相邻的两个园区内完成。

武汉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随着汉产卫星、汉产火箭陆续投产,武汉航天产业初具规模,一座航天新城在长江北岸崛起。

火箭园加快建设,4枚火箭蓄势待发

5月13日,新洲双柳航天大道北侧,武汉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内,在我国首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上,下线了第一颗“武汉造”卫星。这里,可以年产240颗1吨以下的小卫星。

航天大道另一侧的火箭产业园内,四枚快舟火箭蓄势待发,其中包括一枚被命名为“新洲号”的汉产快舟火箭。“新洲号”快舟火箭,是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汉产火箭——它的组装、调试都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内完成。接到“新洲号”发射指令后,它将在火箭产业园装箱、运抵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搭载一颗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是我国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园区一期工程2020年建成,快舟火箭总装总调项目已经投产,具备年产20发火箭能力。

据介绍,已经投产的火箭产业园一期,建有综合厂房、总装测试中心和综合楼等。今年,火箭产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补充建设了辅助厂房和数字化生产线,加快火箭的批量化生产,还会增加液体发动机、液体火箭等研发功能,下半年可望投入使用。

22个航天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签约落户

5月13日,武汉航天产业基地增添商业航天新军——22家国内知名企业携22个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与新洲区政府签约,投资总额80亿余元。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短短3年多时间,基地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成型,被列为“十四五”湖北省“四大重点基地”、武汉市“965六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新洲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新洲区围绕商业航天领域开展大招商,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快速集聚,形成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基础,以卫星平台研制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为特色的完整产业链。

据悉,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内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一期2020年建成,快舟火箭总装总调项目已经投产,具备年产20发火箭能力;国内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投入使用;武汉卫星产业园今年5月13日投产,建成国内首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卫星生产步入批量化生产时代。国家级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基地磁电项目今年将建成。航天智慧应用、神舟船舶、科虹特种钢、宙通科技、鼎甲软件、繁星动力等一批科创型、成长型项目陆续开工。基地2019年被国家发改委授牌微小卫星商业发射与应用技术国家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授牌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站)。

新洲区负责人表示,该区将遵循新发展理念,按照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和西部产业配套区梯次开发,重点发展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规划在“十四五”末建成千亿产值航天产业基地,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新城。

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 柳莺 李亦中 通讯员陈静 程书雄 何升望 陈奎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