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通讯员 徐先锋 蔺绍江)2020年以来,湖北理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特别是按照省委书记应勇同志关于“深入推进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指示要求,积极探索“产业融入校区、服务融入社区、科技融入园区”的新模式,不断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黄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产业融入校区
加速完善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对标黄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需要,抢抓“光谷科创大走廊”战略机遇,对接鄂东南产业体系,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专业、考生、就业、学科之间的快速联动调整机制,构建了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8大专业群,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加速完善面向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持续拓展特色鲜明的产教协同体系。坚持将学校办在工业园区,将专业办在产业链上,与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办“宜兴工程学院”,与黄梅县政府合作建立“滨江学院”。在实施“东西南北”战略的基础上,学校立足周边区域面向新业态密集发展协作体,新增以“两院三中心”为代表的产教协同平台以及校政企合作共建单位30余个。
构建支撑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着眼“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发展,与龙头企业联合,构建以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学校对接地方产业结构,以参与和主导产业研究院建设的方式,引领产业创新发展,黄石市现批准建设的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牵头建设1家,参与建设6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与地方企业共建了“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先进材料制造与固废资源化协同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服务融入社区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社区。学校创新实施了“党的创新理论进社区(园区)”活动,先后与新港(物流)工业园、华新水泥、湖北三鑫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彻走进园区的机关、企业、农村、社区,使其在社区(园区)落地生根,形成校企同心同向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的新亮点。
推进矿冶文化进社区。通过开展“矿冶文化进校园”“矿冶文化进教材”“矿冶文化进课堂”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矿冶文化在中小学师生中的传播与交流;把矿冶文化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理论宣讲与社科普及活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推进校区社区共驻共建。学校所在的社区,积极为老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场地,还主动牵线搭桥,为师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共同开展共驻共建相关活动。社区和学校共同通过创文宣传、志愿服务、环境秩序整治、帮助社区老人完成“微心愿”、义诊、健康服务咨询、环保实践、疫情防控、少年儿童功课辅导等途径,常态化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共同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推动文明卫生社区建设,推动创新型社区建设。
科技融入园区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与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区携手,共建了湖北理工学院科技园,围绕“环保”、“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等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打造一个研究院,一个龙头企业,N家孵化企业(即“1+1+N”模式)。目前,已经在建“环保产业研究院”、“特种玻璃研究院”和“智能输送装备研究院”等3个研究院,分别围绕“湖北华图环境公司”、“湖北瑞信养生玻璃公司”和“普罗格智芯公司”等龙头企业,拟再引进N家孵化企业,逐步完善各自的“1+1+N”模式。通过把校区辐射到园区,争取将大学科技园打造为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创业教育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先后和东贝集团共建“东贝产业学院”,和湖北网安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电力装备智造产业学院”,和湖北普罗劳格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能输送产业学院”。共建产业学院开创了学校、园区和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多赢的新局面。与“中铜华中铜业有限公司”共建“黄石铜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企业的多个技术开发项目,共联合申请专利10余项,部分专利技术已开始在企业应用。
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学校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开展教师服务企业行动,通过“科技副总”、“企业科技特派员”、“人才服务产业专才计划”等途径,累计开展近3000人次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升级,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进行成果转移和转化,学校科研经费从2017年的365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6500万。集聚创新要素,组建黄石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在全省高校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总量排名不断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