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打工作家邹小帆:生活再难 写作是光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4日07:26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前不久,热心市民严女士向极目新闻记者报料,说湖北省信访局有一位50多岁的保安大叔,几十年坚持写作,出版了十几本书,“我是文学爱好者,在网上看过他的作品,觉得他写得不错,你们可以去看看。”

9月1日,记者拨通了邹小帆的电话。因为父亲身患重病,他刚辞职回了老家。农民、保安、打工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这些都是邹小帆。今年50岁的他本名杨虎,湖北钟祥人。谈起自己的笔名由来,邹小帆说:“有一位从天门走出去的诗人叫邹荻帆,我于是给自己取名邹小帆,希望自己这艘小小的帆船能够穿越人生雾霭,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而谈起写作和自己的关系,邹小帆无比肯定地笑着说,“就像是我的左膀右臂,这么多年,一天不写,我的手就痒痒。”

童年很苦 读书很甜

邹小帆用一个“苦”字概括自己的童年。因为有兄弟姐妹五个,小学毕业,家里不让他念书了,他苦苦恳求,父亲终于答应,但要他签一个保证书,保证可以考上高中才行。“当时那个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满屋子的亲戚,在大家的注视下我在保证书上签下了我的名字。”邹小帆告诉记者。

1984年,邹小帆考上了胡集高中。因为穷,他经常与另外一个同学合伙打一角钱的菜,两个人分着吃。到后来一顿五分钱的菜也吃不起了,他就花两块钱买一瓶酱豆下饭,一瓶可以吃好久。“那个时候经常上着课肚子就咕咕叫,有时候会饿得浑身发抖。”邹小帆笑着说起读书时光。

生活很苦,但读书很甜。所有科目里,邹小帆最感兴趣的是语文和历史,他特别喜欢读文学书籍,朱自清散文、鲁迅文集、《三国演义》……每拿到一本书,都会翻来覆去看很久。没钱买书,他就找同学借,看得多了,写作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小诗、小散文呼之欲出,校园黑板报上经常能看到他的小诗,校广播中也能听到他的散文。

生活漂泊 写作是光

上学一日比一日艰难。1987年,家里实在供不起那么多孩子念书,排行老三年仅16岁的邹小帆只能辍学去离家不远的矿山拉矿石补贴家用。艰苦的工作没能让他放弃文学梦,那段时间,他白天打工,晚上写作,写了大量描写矿山生活、吐露矿工心声、歌颂辛勤劳动的文字。写作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黯淡的生活。

第一次收到稿费,邹小帆仍然清晰记得,“那是我在《未名诗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探春花》的诗歌,表达了我相信春天终将到来,是我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吧,直到现在我还能背出来。”

攒了两年的钱后,邹小帆鼓足勇气再次回到校园。但由于功课丢得太久,1989年他高考落榜,只能承担起挣钱养家的重任。他到汉江码头挑运矿石、装运清砂,也无数次在胡集开发区寻找工作,再苦再累,只要有时间,他总是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写字。一次,他偶然间结识了一位记者,交谈甚欢之后,他大胆递上诗稿,这位记者看完惊讶地说:“真没想到,在这个小镇上,有文学功底这么好的人。”在邹小帆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这句话再次点燃了他的希望和信心。

那些故事让他心里有一团火

1989年,邹小帆偶然间听到红军在钟祥北山战斗的故事,心中大为震撼,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于是,他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只身徒步到北山寻访老战士,开始了长篇小说《鏖战汉水》的构思和创作。

心里像有一团火,让他顾不上生活没有着落。他采取了东家串西家“吃百家饭”的方式,先到姑姑家半个月,后到外公家一个月,再到舅舅家两个月,就这样循环度过了半年,终于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初稿。不过很可惜,“因为第一次写,没什么经验,再加上种种原因,小说没有出版,但是这给我后来创作红色小说奠定了基础。”

1990年7月,打工有了些积攒,吃饭暂时没有问题,他又奔波于荆山山脉和大洪山余脉,查看地形,采访老乡,创作长篇小说《贺龙红军红钟祥》。有一次和同学一起去山上勘探一个战场遗址,不小心迷路了,天黑了,大山如墨,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两个人在山里转悠了几个小时,最后还是朋友不放心骑摩托车进山寻找,才带他们走出来。

手稿垒起来有十几米高

1998年春节过后,邹小帆南下海南闯荡,被一家报社聘为记者,事业刚露出曙光,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又将他抛入谷底。伤愈后,他在老家开了一个作文培训班,一边教写作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在他的笔底,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又幻化出风云万千,《成功之梦,源于一幅外国科学家的头像》《少年茅以升:我要造比文德桥更好的桥》《少年詹天佑:拆闹钟拆出的铁路专家》《少年竺可桢:我要把老天管起来》等报告文学在刊物上发表,《骁将张文津》《贺龙红军红钟祥》《烽火谈判战将》等十几本长篇作品出版,《谢威传》初稿已完成。

2011年,邹小帆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对于这么多年的创作,邹小帆自豪地说:“我创作的手稿加起来估计得有十几米高!”

今年春节过后,邹小帆来武汉做起了保安。因为经常手不释卷,很多同事惊奇地说:“老杨,没想到你还看书咧!”听到这些话,邹小帆只是笑笑。

谈起多年的辛酸与不易,邹小帆很有感慨:“这么多年,心里最愧疚的是我的妻子和女儿,但是我也很感激她们,没有她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的创作。”

在和邹小帆长谈的几个小时里,每当提到写作和他热爱的红色纪实创作,记者都能从电话那头感受到他的热情。他对记者说:“其实红色纪实不好写,但是我会坚持下去,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了解老一辈革命的历史,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让先辈们的故事传扬出去,让我们民族的英雄永远不要被遗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