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夷陵南边民居 峡谷深处藏国宝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6日07:48 来源: 楚天都市报

“老号”俯瞰

“老号”内景

“老号”门楼

“宝和”内景

“宝和”后花园

南边民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码看视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李重庆 杨龙

宜昌三峡地区,有一条长江支流名为黄柏河。此河又分为东西两支,分别从两条峡谷汇往干流,其中西支流经的峡谷现称晓峰风景区。在这处深山峡谷中,有一处古民居刚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边民居。

见过这片民居的人,无不为这处200多年前的深山文明所折服;也正是因为地处偏远,这片民居才得已幸存几分原貌。

两座豪华庄园藏身峡谷深处

从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顺着321省道,向兴山出发,会途经一条峡谷。沿途山峦叠嶂,地势险峻,黄柏河西支从谷底流过。G42高速公路也从峡谷穿过,著名的三峡大瀑布就在沿线。

车行约30公里,在峡谷左手边,有一个叫南边的小山村(现改为张家口村)。顺着村口的小路向山腰盘旋,一直爬升到海拔400多米处,峡谷对面的山峰清晰可见的时候,一排古朴、雄浑的灰砖老屋就出现在眼前。老屋门前的一块大理石牌匾标明,国务院2019年10月7日公布,南边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匾上所说的“南边民居”,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是“老号”和“宝和”两栋古建筑。据村里的文物协管员老黄介绍,“老号”原有天井13座,现保存完好7座,前檐为砖木结构,后檐为土木结构,华贵庄重。青瓦屋面,有封火墙,翼角做工精致而独特,屋檐、墙体多饰花鸟兽图案,云卷纹分布其中,几何纹尤多。

“老号”大门两旁立石鼓一对,高约1.2米,鼓面浮雕吉祥图案,门框均为青石打磨雕花,屋内格扇门及门窗等木构件饰雕刻喜鹊闹梅、八仙、寿星祝福、神话传说故事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宝和”的建筑风格与“老号”大致相同,占地面积却多出近一半。屋内雕梁画栋,细节上更为讲究。

黄花镇文化站站长杨雄说,南边民居工程浩大、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虽然年代久远,仍然气势恢弘,显示着当年主人的财富和权威。在选址、布局、环境处理、排水、采光等方面,具有典型的三峡地方民间传统建筑特色。

南边古民居绵延方圆两公里

据当地史料记载,在南边村方圆2公里范围内,类似庄园共有8座,统称为南边古民居。峡谷深处,山高路险,为什么会有豪华庄园在此扎堆呢?

今年84岁的秦德标老人,出生在南边村,一直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潜心研究晓峰地域文化数十年。9月11日,他向极目新闻记者详解了南边古民居的由来之谜。

在今天的南边村乃至黄花镇,易姓居民随处可遇。而南边古民居的缘起,要从一位叫易忠祚的人说起。据易氏族谱记载,易忠祚生于1761年,他原本是附近山上村民,垦土为生。其祖上据传是宋朝显贵,从湖南躲到这深山峡谷避难。

易忠祚大约40岁那年,他在挖苕窖时,从地里挖出祖上埋藏的几缸财宝。他就此买田置地、修造房屋,这就是“老号”的雏形。

易忠祚有2个儿子、6个孙子。因为一夜暴富,他有钱供子孙读书求取功名。子孙们发达后,“老号”不够住了,他们就纷纷从“老号”搬出,另建庄园居住。他的长孙易起伦官至二品,在清道光年间对“老号”进行了扩建。

易起伦的2个儿子,也都官至五品。清咸丰年间,长子易贤典在“老号”旁边新建了一座“宝和”庄园,比祖屋更大、更气派。次子易贤谟,则再次扩建“老号”祖屋。至此,易家三代人历经70年,完成了“老号”“宝和”两座庄园的打造。

此后,易家子孙此贵彼荣,相继又建起6座大庄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南边古民居”和“易家老屋”。

国家级文物亟待抢救性保护

世间万物,盛极而衰。易家也难逃这条铁律。

清末民初,鸦片之害祸及南边山林,许多易家子孙沉迷大烟,导致家财耗尽,几处易家庄园也渐渐衰落。到了抗战时期,就连“老号”也是人丁凋落。唯有“宝和”,因当时的主人担任乡长,庄园得以保存原貌。秦德标儿时,曾与“宝和”的少主人同塾读书,抗战时期他还在“老号”住过2年,有缘体验庄园的奢华。

新中国成立后,“老号”和“宝和”的房屋都分给村民居住。直到2014年,20多户村民才因文物保护需要,全部迁出。而在岁月的流逝中,2座庄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记者从当地文旅部门获悉,2010年以来,夷陵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南边古民居进行过多次保护性维修。2019年10月,南边民居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

秦德标认为,南边古民居是清代中晚期庄园式建筑群,不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地区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曾在易家老屋居住过的易家后裔、普通村民和一些知情民俗人士,目前还有不少健在,这是抢救性修复南边民居的最后时机。他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这一课题,加强保护力度,加快抢救步伐,让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焕发新的光彩,真正成为宜昌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袁君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