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当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109名为国战斗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烈在祖国的大地上安息。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新华社沈阳9月30日电(记者陈梦阳、于也童、朱辉)随着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的临近,王春婕变得愈加忙碌。
42岁的王春婕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17年。这座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陵园始建于1951年,是中国最大的专门安葬和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烈士的陵园。
“有的烈士家属会特意在烈士纪念日到沈阳来扫墓,有的希望我们能代为献花,参观的市民也会增加,我都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她说。
9月30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将举行活动祭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那场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他们的名字几乎都被刻在了陵园内高3米、长约200米的烈士英名墙上,墙前摆满了人们敬献的鲜花。
据了解,30日还将举行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剧组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
在韩志愿军烈士冉绪碧的遗物,他用过的一把算盘、一个书箱和一盏煤油灯。(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长眠着许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战斗英雄,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被写进中小学课本而家喻户晓。2014年至今,归国的8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也都安葬于此。
王春婕已连续8年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工作,她和同事们还承担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将随遗骸回国的烈士遗物拍照登记、建立电子化档案。“2004年,我来到陵园成为一名讲解员,这么多年来,安葬到陵园的烈士越来越多,我们要讲的英雄故事也越来越多。”
在陵园内的纪念馆展厅内有几个特殊的展箱,里面展放的是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物。它们的故事,王春婕早已讲了不知多少遍,但每次讲起,心中总会泛起不同的感动。
鞋底、水壶、铁碗……这是2014年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冉绪碧的遗物。此外,他用过的一把算盘、一个书箱和一盏煤油灯也被摆放在另一个展箱内。这三样遗物是王春婕和同事们从冉绪碧老家征集而来的。
“对已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退役军人事务部委托科研机构进行DNA信息采集,并建立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帮助做好归国安葬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鉴定,为烈士寻亲。”王春婕介绍,冉绪碧烈士的身份就是在2019年通过DNA技术手段确认的。
身份确认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成立了“寻根”小组,王春婕和同事们一起到了冉绪碧的家乡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找到了他的侄子冉方章。
另一边,2016年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许玉忠的一件遗物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这是一枚小小的圆镜,镜子上镶嵌着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
9月3日,一名战士向志愿军烈士英名墙献花。当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109名为国战斗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烈在祖国的大地上安息。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不知这是烈士的爱人还是其他亲人;不知烈士是不是在思念时也曾反复拿出照片摩挲;不知这照片中的姑娘听没听到烈士牺牲的消息,是不是一直痴痴等候……想到这些都让人泪目。”前来参观的沈阳市民陈晴哽咽地说,“姑娘你放心,我们都替你记着他,也记得他为国为民的奉献。”
讲述烈士故事是王春婕工作的主要内容,对此她觉得很光荣。“每每站在烈士英名墙前,我心里都会默默地和烈士们说:祖国没有忘记你们,人民永远铭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