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宣讲在农家
“人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怀揣。”“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PPT,没有主席台,现场乡音亲切。
9月28日,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值珍,回到咸宁老家,用家乡话同村民一边拉家常,一边讲政策。这是湖北省社科院“回乡宣讲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场。
理论宣讲怎样避免生硬灌输?社科工作者的研究如何才能更对准基层实际?湖北省社科院积极探索专家宣讲的形式,把堂前屋后、田间山林变成专家宣讲的主战场,把家乡话、群众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自2019年以来,湖北省社科院“回乡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已连续开展3年。仅2021年,就有十多名社科专家进行了回乡宣讲,足迹遍布黄石、黄冈、孝感、咸宁、恩施等地。
乡音打开了心扉
9月28日,在咸宁崇阳县港口乡洞泉村的一户农家,村民和村干部代表与杨值珍围坐在一起。“现在基本生活有保障,过更好的日子还要想点办法。”“很多打工的人回来了,事不好找。”“村里人多地少,要多搞些产业。”几位村民代表打开心扉。
杨值珍细心聆听,结合党中央政策举措,耐心作答。“要致富,首先是农民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劳动。”“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等着国家分钱。”“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要发挥好,多为村里发展谋划。”
在场的干部群众纷纷点头。村民庞胜军告诉记者,专家就是本地人,对家乡情况很熟悉,乡音听着很亲切,彼此也没有距离感,我们愿意跟杨专家谈心。
针对基层宣讲“内容不接底气、方式过于单一、语言过于刻板、不能入脑入心”等问题,推动科研人员利用回乡的机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讲家乡话、说基层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是省社科院“回乡宣讲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
有“准头”才能有“听头”
专家宣讲在山林
9月28日,在崇阳县黄泥塘生态家庭农场,养殖大户庞卫军告诉我们,他的农场养殖规模达2万多只,带动了20多位村民养鸡,市场销路是他最关心的。杨值珍听闻,仔细询问他的销售渠道有哪些,并提醒他,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更多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得知庞卫军想打造“一村一品”五黑散养鸡产业链,杨值珍点头肯定之余,还不忘叮嘱他“多多发挥带头作用,让更多村民荷包鼓起来”。
在荆门市屈家岭,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刘司可利用春节回老家的机会,和当地一些青年朋友交流。在荆门做白酒销售的高龙,想进一步打开农村销售市场。刘司可给他讲农村电商的发展形势,讲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鼓励他利用电商渠道将销售延伸到乡镇市场。
在孝感大悟县,金岭村干部群众对“智慧乡村”建设非常关注。今年4月,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涂一昂和同事们来到这里,为他们解读有关“智慧乡村”的建设意见,讲“智慧乡村”对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带来的积极改变,讲智慧党建如何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
“把准干部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不仅让宣讲更‘解渴’、更有针对性,也让我们更加明晰了宣讲不断改进的方向。”研究员杨值珍深有感触。
“十八般形式”都用上
不仅深入现场、身到基层,省社科院还积极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党的政策理论宣讲讲得更活、传得更广。
今年4月,在黄石阳新县龙港镇阮家畈村,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关于《如何借党史之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的宣讲,在央视网进行直播。此外,省社科院科研人员还借助湖北农村广播“村村讲村村响 五中全会在乡村”系列节目,将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到山乡村头;通过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讲清廉湖北、家风建设;联合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发起“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等话题、专栏,让党史故事的讲述活起来,扩大了影响力和阅读量。
“社科工作者要真正沉下去,引导基层群众‘吃透’政策、营造共识、增强信心,通过接地气的宣讲将理论话语体系转化为乡土话语体系,真正打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后一公里。”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张忠家对记者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通讯员 陈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