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来电即可匹配最近的急救车,提前调阅健康档案;患者上车就能展开救治,其他急救医师与院内专科医生远程指导,心电、血压、血糖等信息实时传输……这样的急救“神器”已经在上海成为现实,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近期集中投用了35辆5G急救车,用大带宽、低时延、高稳定性的5G网络为医疗急救赋能。
这是5G急救车内全景。(新华社记者方喆9月30日摄)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张志锋告诉记者,上海近年来探索5G在医疗急救领域的应用,继2018年推出第一辆5G急救车、2019年和2020年多辆5G急救车参与进博会保障工作后,5G急救车在近期正式批量化投入一线使用。
记者看到,5G急救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仿佛一个可移动的急诊室,车上配备了5G网络设备,各类医疗设备均支持5G网络。支撑5G急救车功能运行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步推进,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信息交互,已覆盖上海全部市属医院及部分区属医院。
一位急救车工作人员在演示通过读取社保卡信息连接使用5G终端控制触屏。(新华社记者方喆9月30日摄)
一线急救人员王佳豪已经感受到了5G急救车的好处。在最近一次急救中,一名伤者被大货车碾压,呈现明显的多发伤,王佳豪用车内5G网络视频连线了目标医院的骨科专家。“把伤者抬上铲式担架!”专家判断,伤者很可能是骨盆骨折,叮嘱他们入院时不能按常规方法将伤者抬上病床,必须连同铲式担架一起轻放在病床上。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创伤,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王佳豪说,“在专家的指导下,这名伤者得到正确的院前急救处理,已经顺利出院了。”
据张志锋介绍,在5G急救车的带动下,急救流程实现了提质再造。首先,根据来电定位等信息,平台将推荐最近的急救车和最佳路线,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第二,开通健康档案调阅权限,急救人员能提前了解患者的基础性疾病、用药史、过敏史等,减少救治措施偏差;第三,院前急救医生上下级远程协同,打破现场急救医师“单兵作战”的困局;第四,“上车即入院”,院内专科医生一方面能获悉急救车辆定位、预计到院时间、患者基本信息、心电等检查结果,另一方面也能直接视频会诊,将救治关口前移。
几位工作人员在5G急救车旁交流讨论。(新华社记者方喆9月30日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试点这项业务的医院之一。数据显示,该院将脑卒中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的中位数从68分钟降至50分钟,胸痛患者进入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的中位数从86分钟降至69分钟。
另外,急救车还实现了医保实时结算。“以前急救车费用需要患者事后到医保窗口报销,比较麻烦。”张志锋说,“现在车上配备了医保刷卡机具,与上海市医保中心实时结算系统对接,让患者少跑路。自今年6月试运行以来,这项功能已经服务了2万多名患者。”(董雪、方喆、赵逸赫、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