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政务快讯

[湖北省地质局“新时代最美地质人”]牛俊强:与水“结缘” 悉心护水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5日17:25 来源:

牛俊强在观测灰岩溶蚀发育情况  通讯员 供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赵秀琳 通讯员冯鑫 段风华) 日前,在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水资源调查监测中心,中心副主任牛俊强一说起自己的“水之缘”,就关不住话匣子。今年40岁的牛俊强是水工环地质高级工程师,作为湖北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多年来他的工作一直与水有关。

体验过缺水 尽全力护水

牛俊强来自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庄。他至今记得,在自己小时候,乡亲们一年到头盼下雨,一下雨就要动用家里所有的水缸瓦盆来存雨水。牛俊强上高中时,村里来了一支地质队,为村民们打出了第一口水井,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难。从那时起,牛俊强对地质工作产生了向往。高考时,他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大学毕业后,牛俊强接受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监测武汉市的地下水,100多个监测点星罗棋布,且主要分布在市郊。严重晕车的他在乡间小路上颠簸,几乎连测钟都拿不稳,他扛了下来。

参加东流港矿泉水勘查工作时,正值冬天,野外仅有一个工棚挡寒。抽水试验时必须守夜,牛俊强每半小时起来一次测水位, 18℃的地下水成了冬夜里的唯一暖意。

开展通城县地质灾害调查时,牛俊强成为项目负责人。离开了熟悉的地下水,第一次踏入陌生的地质灾害领域,他一头埋进书海,不分昼夜地看书、查资料,单位里逮谁问谁,随时取经。为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反复跑灾害点,过了饭点、误了休息是常态,最终克服困难,项目圆满收官。

此后,他担纲的项目越来越多,背着地质“随身宝”,野外上山下河、室内挑灯夜战,常常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连轴转,更多的时候同时承担几个项目。

水文地质现象野外观测   通讯员 供图

潜心钻研 滴水穿石

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2018年起,他负责湖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中心、地下水环境创新工作室两个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和团队成员一起研读政策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发表了多项成果。

牛俊强的团队首次进行了省内五级地下水系统划分,创造性地提出武汉地区深部6个区8种地热成矿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岩溶热储分布规律研究》中,他们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应用于深部地热系统研究,摸清了武汉城市圈的岩溶热储分布,建立了省内首个大型岩溶热储系统,为全域岩溶热储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让地质成果“活起来”,他带领团队梳理了总站连续30年来积累的湖北省地下水监测数据和大量基础资料,组织编制《湖北省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并提交给政府有关部门。

近年来,牛俊强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各类成果报告4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10余篇,获湖北省地质局科学技术奖2项。2020年10月,牛俊强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

灌溉井调查与采样   通讯员 供图

“尽我所能保护好一汪好水”

入行18年来,牛俊强一直和“水”有着不解之缘。每当看到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他就想起儿时家乡的吃水难,一次一次告诫自己:“我要尽我所能,保护好这一汪好水”,遇到问题,他与团队成员第一时间查阅资料、梳理问题,讨论交流,同时虚心听取各专业院校和行业主管部门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省地质局的推动部署下,牛俊强带领团队于2020年申报了《湖北省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与监测》项目。该项目拟从2021年起,通过三年时间,摸清全省地下水资源环境现状,对现有监测网进行优化调整,在此基础上,新建地下水监测点423处,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网并持续运行,观测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届时,全省监测点数将达到1401个,监测点控制密度达到0.754个/100平方千米,实现103个县市区和70个四级水文地质单元全覆盖。

湖北省地质局“新时代最美地质人”出炉

[湖北省地质局“新时代最美地质人”]李姜丽:扎根大山保护“龙化石”

[湖北省地质局“新时代最美地质人”] 许汇源:一线锤炼出的难题攻关能手

[湖北省地质局“新时代最美地质人”] 魏鹏飞:处置300多起灾害 哪里有危险就去哪

[湖北省地质局“新时代最美地质人”] 杨莉:一线勇挑重担 助力多地脱贫

[湖北省地质局“新时代最美地质人”]刘红卫:地质业“深钻”34年 排险解难有高招

【责任编辑:赵秀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