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襄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实时、多维、协同的“一网统管”系统平稳运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王正强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许旷 实习生 刘璐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总结疫情防控经验,着力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全力答好省域治理的“必答题”。
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荆楚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织牢一张网——平战结合医院建起来 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进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机遇。
疫情防控中暴露的“短板、漏洞、弱项”,怎么补、怎么堵、怎么强?
湖北科学应答。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对疫情大考之后省域治理要“完善和发展什么”作出重点回答,出台“1+1+11”政策体系,着力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
全力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围绕疾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基层防控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湖北共谋划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2247个,规划总投资2545亿元,力度前所未有。
两年来,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作答。
答卷温润民心——
基层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进村了!我省配置770台基层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为村民体检,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进行筛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来了!我省印发《“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大学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比例。至今已有4000名大学生村医陆续上岗。
家门口的三甲医院建起来了!我省支持13个百万人口以上和经济百强县市建设三级甲等医院,补齐县级医院相对薄弱的“短板”。
答卷力透纸背——
创新体制机制。各级卫健部门增设公共卫生总师,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
加快改革步伐。拿出6652名编制补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每县拥有至少2家及以上核酸检测实验室,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标准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改造全部完成。
变化实实在在。全省首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年底交付,武汉的平战结合医院多起来;宣恩县为221个村卫生室配备智能服务包,改变过去“手抄笔录”诊疗方式;保康县率先在公共场所和偏远村卫生室配备被誉为“救命神器”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提高农村救护能力……
一条条举措惠及万民,这是湖北对时代考题的精准应答。
守好一扇门——下沉到“家门口” 治理到“神经末梢”
湖北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作为省委“一号课题”。
2020年,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
2021年,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两个重磅文件,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完整构建了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揽子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举措,一系列新变化、新实践涌现。
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全面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居民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
全省成立2.39万个小区(网格)党支部、9.19万个楼栋党小组;
全省1万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联系4556家社区,104万名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
以下沉党员为主体,组建1.75万个功能型党组织,将党组织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一扇扇“小门”,打通省域治理的“神经末梢”。
在城市,党组织这样走进小区居民心里——
通过组建公益性物业公司,选聘党员大学生担任“物业管家”。
省市县三级实现物业行业党委会全覆盖,全省32491个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湖北首创的高校“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占全省高校教师党支部比例达98%以上。
在乡村,2万多个农村党组织担当乡村治理先锋队——
扎实推进69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样板。
全省1.77万名第一书记、1.26万支驻村工作队扎根农村,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建一根针,穿起城乡基层治理万根线。一批亮点在全省乃至全国成为示范。
公安盘活农村低效土地,组建“三社”让小农户联合起来共谋发展,形成农民富、集体强、主体活、产业旺、农村美的“五方”共赢新格局。
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被中组部誉为全国“村改居”成功转型样本。
下好一盘棋——数据跑起来 网格动起来 居民跟上来
在武汉微邻里平台,经常会收到“江城小蜜蜂”上报的各类信息。
“江城小蜜蜂”是武汉市委两新工委为推动快递员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开发的小程序。全市穿梭街巷的2万余名快递员,“随手拍”发现问题,再通过微邻里上报,社区获取信息后,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一线来了“快递小哥”,正是贯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生动实践。
创新社会治理,社区网格员变身居民“大管家”。他们战时坚守在“疫”线,站岗、代购;平时活跃在大街小巷,听诉求、解疑难。
创新社会治理,大数据打开新通道。过去一年,2149个事项“一网通办”,21个高频事项“一事联办”,1325个事项“跨省通办”。跑动次数减少83%,办事时限减少79%,便捷度大幅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村里来了辅警。我省推行“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街道(乡镇)、社区(村)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创新社会治理,群众关心的事协商来办。“家门口的议事会”听民声、解民忧。“信访超市”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找说法”。
从“抗疫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党组织书记“头雁”带起来、居民群众跟上来、退伍军人站出来、志愿者动起来、物业服务企业和业委会联起来、共建共治共享建起来。
■代表委员点评
全国人大代表、省台办主任庄光明——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答好省域治理“必答题”,我省启动“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惠民重大项目,特别是推动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强民生的“十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全省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省台办围绕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光芯屏端网”产业发展方向,精准推进鄂台两地产业合作,深入推动鄂台经贸高质量融合发展。大力开展对台招商引资引智引才,推动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落实系列惠台政策,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积极为台胞台企纾困解难,不断增强在鄂台胞幸福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为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贡献湖北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当代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周汉生——
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湖北实践。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湖北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补齐短板、做强基层、夯实基础,不断提高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立足基层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不断强化自身硬核科技创新能力,在各自行业细分领域,谋求全国领先、全球领先地位,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近年来,当代集团科研创新投入逾35亿元,在全球近10个城市设立了研究中心,近2000人的研发团队掌握各类专利逾500项。截至目前,湖北省已有3个新药获批化学1类创新药,其中当代集团旗下医药板块企业占2个,企业142个品规产品被纳入国家基药目录,299个品规产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武汉市委会主委梁鸣——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省域治理的“必答题”。
湖北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
牢记粮食安全使命。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全国粮食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发挥农业科技力量雄厚优势,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
突出产业特色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推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把更多就业机会留在农村、把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分给农民。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胡仲军——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要统筹城乡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重点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让老年人过上体面生活。
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提高政府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潜在增长率。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重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加速低收入群体纵向流动,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