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创新引擎更强劲 迈入全国科创“第一方阵”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0日07:11 来源: 湖北日报

4月25日,俯瞰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大道轴线两侧的科创大走廊。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武汉帝尔激光工程师正在测试激光无损划片设备。帝尔激光生产的PERC太阳能电池片激光掺杂和消融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5月6日,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数说创新湖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丘剑山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团结带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科技基础。

近年来,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多出成绩”的殷殷嘱托,全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强省,10个湖北实验室、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400G硅光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湖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事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了硬核科技支撑。

全国前列 中部第一

管道智能维护移动机器人专业从事检测及清淤作业;智能盾构成套关键与装备技术助力国产盾构机发展……

4月28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东湖高新区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介绍了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情况,他表示:“我们有信心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目前,我省已获批建设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等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占全国总数的1/8。

5月26日,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武汉东湖高新区15家生物企业签约,将在绿色原料药、动物疫苗、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技术,以及体外诊断试剂等方面对接转化。截至目前,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30个,排名全国第4位。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属院校占据26家,其余4家则依托湖北地方院校建设。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目前,在鄂“两院”院士达81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等均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数据显示,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第一方阵”。

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

3月,《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洪山实验室严建兵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的联合科研成果。该研究找到玉米水稻增产秘诀,通过对关键基因的编辑改良,有望将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和8%左右。这也是洪山实验室成立以来,刊发在《科学》上的第二项研究成果。

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省已组建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10家湖北实验室,积极推进优势力量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基地,产出三维直连量子点红外探测、线粒体酶复合体组装分子机制等一批原创成果。

目前,国家在我省已布局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和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数量居全国前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湖北产生,其中,脉冲强磁场设施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创造平顶磁场强度等多项世界纪录,精密重力测量设施不断突破引力常数G值全球最高测量精度。

依托这些大平台、大装置,突破科学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2021年,湖北2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主持项目获奖数量居全国第5位;48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支持,总立项数居全国第3位。

填补国内空白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穿上特制“小马甲”,吸入特制的氙气体,屏气3—5秒钟,肺部的角角落落即清晰“可见”。

在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由周欣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制出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装备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可控,将为肺病患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作出重要贡献。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湖北加快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中国信科集团完成国内首次P比特级光传输系统实验,可容纳在一根光纤上近300亿人同时通话,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鄂来拍”“鄂来揭”“鄂来投”和“联百校、转千果”等系列活动让科技成果集聚效应加快形成。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技术吸纳达1145亿元,同比增长36.84%,提升了企业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推动企业产品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介绍,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2017年—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6.26%增至20.63%,提高4.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5369家增至14560家,增长171.2%;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4100家,跃居全国第8位。

专家点评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上,湖北应该且可以做好“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激活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全力推进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引、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湖北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培育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湖北基础研究的原创水平,筑牢湖北在全国科学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

争取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湖北布点,引进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优做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领军企业齐聚光谷与省域科创中心,把湖北打造成国家技术创新高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人才梯队建设。重点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激活创新动能,持续推动湖北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提升,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危怀安

典型案例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展翅欲飞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丘剑山

5月8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光谷创新药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一批项目集中签约入驻。这里,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药产业集群,建设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

在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此集中布局,2021年大走廊区域集中开工82个重大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又谋划了105个重大项目,目前启动近八成。

人类遗传资源是每个人的“生命说明书”,它蕴含着人类的生命密码,是认知疾病发生发展、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源。大走廊上,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已投入运行。这一座规模特大的“生命银行”,不仅为国家安全筑牢“铜墙铁壁”,也正在加快人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破译疾病密码,助力我省生物药物研发创新升级。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武汉超算中心启动建设,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完成二期扩容、算力达200P。按照“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空间布局,大走廊集中谋划布局4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已达77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超过26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86家。

在位于光谷物联港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不少企业在“招兵买马”,准备扩充研发和营销队伍。“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黄石200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与武汉相关企业建立稳定产业链配套。

协同创新,竞相发展。武鄂黄黄咸五市同部署同推进。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合作打造千亿级光电子产业园,葛店开发区近1/4的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黄冈与东湖高新区共建科技产业园,黄石、黄冈在东湖高新区设立的科创飞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数据显示,2021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62亿元,占全省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占全省32%,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40亿元,占全省35%。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