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创新策源,武汉迈向全国影响力科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6日07:28 来源: 湖北日报

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1日考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的重要讲话

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

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6日考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的重要讲话

航拍湖北光谷实验室夜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个400G硅光模块、国内最大功率10万瓦光纤激光器、国内首台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全球首颗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水稻转基因重组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5年来,一项项全球领先、全国首创的重大科技成果,从武汉涌现。

武汉,坐拥92所高校,81名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科教优势,是武汉最核心的优势,也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武汉始终把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东湖科学城“每天不一样”

5月30日,艳阳高照,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区的光谷科学岛一派繁忙。近百台挖掘机来回穿梭,混凝土浇筑如火如荼,数百名建设者挥汗如雨、奋战一线。

挂图作战、对表施工、现地履职,各建设队伍你追我赶,东湖科学城建设攻坚热潮一浪接着一浪。

2021年,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启动,面向全球创新策源,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聚一切资源和力量,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东湖科学城前线指挥部、组建攻坚突击队。

指挥部每月现场调度,专班住进“铁棚”办公,拆迁、基建、规划、项目各专责小组分头扎进工地,制定核心区6类共计169项任务清单……

眼下,东湖科学城正每天不一样、每季大变样。

中建三局东湖科学城建设现场指挥部执行指挥长周必成介绍,目前光谷科学岛主干道“一纵两横一环”已全面开建,年内将互联互通。

“除基础设施外,科学城核心区大科学装置、科学社区等项目加紧推进。”东湖科学城前线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光谷实验室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等7个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组建;珞珈实验室聘任21位首席科学家和兼职研究员,立项科研项目20余项,“启明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江城实验室新策划科研项目10项,集成电路中试服务平台已启动中试服务。

数字建造、智能数控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光纤激光器等多个省级产业创新联合体获批组建;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投入运营,武汉量子院启动建设,武汉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1800多个平台当好创新“阶梯”

科创平台,是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重要载体。

在湖北光谷实验室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陶光明教授正带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在智能织物等前沿领域攻坚。

眼下,该中心产出的智能感知床单、可穿戴情感机器人等多个成果已基本成型,有望在武汉落地。

如今,包括光谷实验室在内的7个湖北实验室加速在汉发展,努力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

“同时,我们积极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各类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推动生产线上搞科研、实验室里谋转化成势见效。”武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创平台正在武汉加速形成。

在长飞光纤公司,光纤光缆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无人驾驶开发特殊的车载雷达用光组件。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湖北省光纤激光器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锐科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睿芯联合研发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828个,其中国家级148个、省级1020个、市级660个。

连续5年人才净流入

5月27日,武汉经开区发布人才强区政策“黄金十条”,从人才引育、服务配套等方面,为九大类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其中,对战略科技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资助。

连续5年,武汉人才净流入,173万青年选择留汉。仅2021年,留汉大学生就有34.52万人。

人才,第一资源。近5年来,武汉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率先实行大学生零门槛落户新政,创新推出人才举荐制度,组建武汉人才集团,用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人才资源转化成效稳步显现。开展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校友资智回汉。

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打造院士墙、人才公园,“汉漾青年”活力涌动,加大人才褒奖力度,增强聚才留才软实力。

“能感觉到,武汉的产业环境、营商环境都越来越好,城市的教育、医疗、生活配套也不断完善,这几年,回流和留汉的人才明显变多了。”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年轻的系统专家周圆圆表示。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2新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新发职位排名中,武汉位居15个新一线城市第4位,中高端人才投递占比排名中,武汉位居第5。

武汉科创实力

在《自然》杂志2020年发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全球第13名

科技部公布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中,武汉排名全国第5位

到2021年底,东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7个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3.02%上升到2020年的3.51%

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1.87件,其中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0.50件

2021年,组织94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

人才总量285万,院士81人,高层次人才9585名

连续5年人才净流入,2017- 2021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173万人

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48个

2021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以上,新增瞪羚企业75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26%左右

平台留人 协同创新

武汉拥有130多万大学生。科技创新,就要留住并吸引人才。武汉已经有了很好的人才政策。如今,仅靠工资待遇,是吸引不到科学家的。更为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大的事业平台。在这个地方,他们可以做到在其他任何一个区域都做不到的成就,这样才能吸引他们。

武汉汇聚了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资源和力量,要把各种创新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协同创新,打造良好的创新体系,这一点值得认真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清杰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