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武汉全面“智理”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0日07:36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谢慧敏)构筑城市“全周期管理”能力,建设“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推进桥梁、燃气、环卫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物联成网……5月25日,武汉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服务一个人,全面智理一座城”,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全场景智慧应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支撑超大规模城市治理。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武汉市,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为此,武汉下足“绣花功夫”,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着力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弱项,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

截至目前,通过建设统一的“城市大脑”中枢平台、便民办公服务入口和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武汉已有220余个系统接入武汉“城市大脑”大数据中枢,汇聚数据70亿条,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覆盖全市,可网办事项率超90%。“一码游武汉”、老年证“掌上办”、在线预约挂号、城管智能处置、AI渍水快处、“链税通”……武汉智慧城市拓展至20多个应用场景,大大提升了市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相关报道>>>

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10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答好“时代考题”,武汉提升超大城市“治理力”

蓝天白云下,武汉解放公园绿树掩映,游船荡漾在碧波之上,美不胜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下足“绣花”功夫 实现大城善治

90分钟抓拍146个问题,对单车乱停等问题,跑一圈最快5分钟就处理。

今年4月,首台智能5G城管巡逻车亮相武汉街头。高清摄像头精准抓拍,车载智能识别系统红框标注,实时上传到智慧运营调度中心大屏,同时自动生成工单,派发给附近一线巡查人员处置……“一网统管”之下,智能巡逻车和巡查人员“心有灵犀”,从抓拍到处理完成,前后不过5分钟。

“随着智能摄像头、垃圾满溢器等多种物联设备的上线,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可知可感’。”武汉市江汉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孙斌表示,通过“机器+人”的协同机制,城市治理进一步精细化,实现由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变。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在武汉这样一个集聚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面对群众急难愁盼,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弱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既要更新“硬件”,更要更新“软件”。为此,武汉以科技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下足了“绣花”功夫。

2021年,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武汉城市数据大脑项目上线运行。在城市大脑“一网统管”的总体框架下,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江汉区常青路三环线匝道积水水深12厘米!”去年6月的一天,武汉市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得益于街头安装的110台“一体化内涝监测器”,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实时收到水务预警信息。

“武汉经济开发区万达金街出现一处占道经营。”今年1月,根据城市部分视频监控,通过图像比对和AI算法,武汉城市数据大脑自动判定一处商贩占道经营,并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给城管部门。半小时不到,责任单位受理立案,违法行为被迅速查处。

截至目前,武汉“城市大脑”大数据中枢已接入全市220余个系统,汇聚数据70亿条,通过强化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协同处理,助力解决一个又一个城市治理难题。

与此同时,依托“城市大脑”,武汉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可全程网办事项率超90%。民生服务移动端总门户“i武汉”,整合汇聚社保、户政、交通等领域130多项高频民生服务,实现64家景区“一码游武汉”、46家医院在线预约挂号、101家医院亮码就医、1.5万个车位停车服务以及32类电子证照“在线亮证”。

“我每次去外地女儿家,别人问我从哪来,我都自豪地说,从东湖新城来。他们都羡慕我。”说起自家住的社区,退休教师曾奶奶掩饰不住自豪。

曾几何时,老年人口多、流动人口多、居住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是武汉东湖新城社区的真实写照。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湖新城社区看望社区工作者,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武汉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加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方式重塑、体系重构、能力提升,答好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时代考题”。

如今,东湖新城这个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掩映。干净平整的道路,有序规划的停车位、充电桩,穿行门栋的“红袖章”……来来往往的居民,脸上挂着微笑。

党员干部沉下去 治理效能强起来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声声叮咛,句句嘱托,暖在心间,催人奋进。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针对疫情初期暴露出的社会治理短板,武汉围绕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参与、党员队伍下沉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着力创新基层社区治理,让居民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率先出台。大幅提升社区工作者待遇、首批招聘227名社区书记为事业编制人员、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禁止以“属地管理”名义将部门工作责任压到社区……武汉以“加减乘除”法,推动社区实现高效能精细治理。

疫情大考中,武汉4.45万名党员干部紧急支援社区抗疫。在常态化防控下,14.9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下沉党员与社区自管党员、居民志愿者等“结对组团”,参与基层治理,进一步充实了社区力量,扩大了服务范围。

“随时电话咨询,休息时间还上门。”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怡和苑南区,700多名在职党员下沉报到,让居民袁超英老人有了自己的“健康顾问”——住在同一社区的医护工作者陈丹。

社区提出需求清单,下沉单位提供资源清单,双方对接形成共建项目清单……在东湖新城社区,居民与下沉单位实现了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两年多来,社区新建了200多个停车位,更新了智慧门禁、监控摄像头,8台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直流快充站入驻,方便居民及过路司机。

“现在社区凝聚力越来越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的意愿越来越强。”东湖新城社区党委书记陶久娣介绍,社区老党员自发成立“老东湖巡逻队”,从最初的7人壮大到7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65岁,在楼栋间巡逻,劝导不文明行为,查找安全隐患。

目前,武汉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28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23.28%,平均每5个人当中就有1名志愿者。他们和社区工作者、下沉党员干部一起,汇聚成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渐形成。

努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市民张女士近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她惊讶地发现,两年前还仅有一层楼的老旧建筑,如今已建成3层楼,功能分区明确,设备齐全先进,患者挂号、检查、治疗等都可“一站式”完成。

“发热门诊‘改头换面’,是武汉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举措之一。”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疫后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武汉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努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截至目前,62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34家定点医疗机构均已完成标准化改造。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坚持全周期管理,把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闭环管理。去年以来,武汉全面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建立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区疾控中心为枢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为网底的紧密型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

平战结合医院和国家医疗中心项目相继开工。到2021年,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新洲区及黄陂区的4家“平战结合”、常备1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拔地而起。在东湖高新区、东西湖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协和医院质子诊疗中心、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强弱也是一座城市卫生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武汉正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构建“水陆空”立体急救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急救站70个,基本形成了“急救半径5公里”“急救反应时间15分钟”的急救圈。

数说 武汉城市治理

城市功能品质

大幅提升

确立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和长江新区、长江主轴、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建设加快推进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新增4条长江桥隧,四环线建成通车,地铁运营里程达435公里、进入全球前十。完成城市更新8734万平方米

城市精细化管理

水平稳步提高

综合管廊建设提质提速,海绵城市国家试点任务顺利完成。江堤防洪能力全面达标。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全面实施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增三级医院18家。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城镇新增就业118.77万人,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173万人

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15所,新增学位18.96万个,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占比达80%

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26.48万套(间),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8.36万户

城市生态底色

更加靓丽

新建各类公园416个、绿道1007公里。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

(数据来源: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点评

小切口保障大民生

近年来,武汉市在聚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全力突破,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武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改革经验。

建议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创新应用,构建数字经济可信基座,通过小切口保障超大城市的智慧出行和高品质生活需求。比如,以武汉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车路协同创新应用为突破口,推进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加快数字孪生城市顶层设计与武汉智慧城市相关新基建项目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有效满足超大城市人们日益增长的智慧出行期盼。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杜涛

典型案例

24小时不打烊 5.5分钟给解答

近14万人次通过 “法指针”获得法律服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6月5日,市民在武汉中山公园乘坐游船游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6月8日下午,律师赵浩习惯性打开“武汉微邻里”小程序里的“法指针”栏目。有市民提问:“在网上买的东西,快递送到却忘了取,风险由谁承担?”赵浩随即回复:“买受人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时起由买受人承担,所以要及时取快递。”不到1分钟后,小程序显示,回答已经被对方采用。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2020年12月,在试点社区律师制度的基础上,武汉上线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系统“法指针”,嵌入“武汉微邻里”端口,居民在家中就能“下单”提出法律问题,由社区律师一对一回答。

“如果社区律师因故没有回答市民提出的问题,‘法指针’系统会把该问题推送给律师服务团。”武汉市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律师服务团由全市名优律师和领军人才律师组成,平均5.5分钟以内会给出解答方案。

市民陈阿姨的弟弟长居国外,父母去世后,两人因遗产问题出现分歧。接到陈阿姨的问题后,社区律师宋飞帅仔细作出解答。此后,一直通过电话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并让陈阿姨去社区请人民调解员介入。最终,在多方线上线下接力协调下,陈阿姨的家事得到圆满处理。

“感谢‘法指针’平台,24小时提供法律服务,不仅方便惠民,服务更周到。”陈阿姨说。

截至目前,武汉已整合社区律师3136名,律师服务团律师1628名,社区调解员10949名,为居民提供线上法律服务,社区律师在线注册率达100%。近14万人次通过“法指针”获得了法律服务,线上社区律师平均响应时间5.5分钟,响应率100%。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