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麋鹿大家庭在石首天鹅洲滩涂上悠闲地生活。得益于有效的保护与建设,近年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以平均每年200余头的数量增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通讯员 杨涛 摄)
2018年12月13日,长江武汉段江面上,两艘新型水警快艇正在沿江巡逻。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以服务“长江大保护”、“长江主轴”建设为核心,根据水域实际情况确定重点时段,重点部位,使用新型快艇开展长江、汉江水域巡逻防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一江碧水,滚滚东流。
长江湖北段内,自由遨游的江豚,频频亮相,在江面上奏出一曲曲优美的“华尔兹”。
据省生态环境厅介绍,近5年来,是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最快的5年,湖北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提升并保持Ⅱ类,长江生态保护已发生转折性变化。
保护长江,连出重拳
5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今年9月1日起施行。据悉,这是全国首部着眼精准防治磷石膏污染的地方性法规,旨在以“小切口”立法形式,从根源上解决磷石膏污染环境问题,扛牢长江大保护的湖北责任。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发展的重心在长江,发展的未来也在长江。
“要突出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绿色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现‘带’的优势,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湖北全域协调发展;发挥湖北红色文化和荆楚文化特色,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都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上。保护母亲河,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一步一个脚印,步伐铿锵——
2017年,率先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构建起“共抓大保护”的规划体系;
2018年,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开启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2019年,制定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2021年,启动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
截至去年底,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各专项战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提升至Ⅱ类。
近日,《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公布,力争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污染防治,不打折扣
横贯1061公里,长江岸线在湖北境内径流里程最长。如何统筹好左右岸、上下游,让流域内各地市齐心协力呵护母亲河?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中湾村,长江蜿蜒而过。岸边一栋白色二层独栋建筑,屋顶写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字样。这是我省在长江干流设立的唯一一个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纱帽右站。连日来,来自该站的数据显示,长江干流纱帽段为Ⅱ类水体,水质为优。
这里,距离上游咸宁5公里,距离下游鄂州85公里。“上游来水是否达标,超级站实时监测,每4小时更新数据,为武汉把好饮用水安全关。”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超级站,即可以监测地表水考核的全部26项指标,能更全面、更及时摸清长江水质状况。
根据部署,湖北在长江流域跨省、市、县断面处,建设5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这些水质自动站的建成,提升了我省水质监测预警能力,有利于推动长江流域上下游协调治理和水质改善。
这是湖北坚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缩影。
2021年,全省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新的成效:17个重点城市中10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浓度累计均值为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全省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7%;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在90%以上。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我省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为高水平保护长江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物多样,万物皆美
“在长江湖北段,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豚在多个江段嬉戏畅游,分布范围更广了。”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湖北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取得的初步成果。
去年上半年,为尽快摸清底数,湖北启动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在去年考察期间,武汉段共发现江豚4次、14头次,最大的一群约8头江豚,曾出现于天兴洲夹江中;去年12月,汉江东西湖区江段,曾监测到4头江豚的身影。
同时,部分江段生活的江豚,数量呈增加趋势。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宜昌葛洲坝下,稳定生活着一群8至10头的江豚群体;去年监测发现,群体扩大。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致力于长江江豚的研究与保护长达30余年。他认为,长江十年禁渔、入河排污口治理、岸线生态修复、小散乱码头整治等保护措施,是江豚分布变广的主要原因。
不仅江豚,更多物种也在增加:除首次发现3个鱼类新物种外,调查人员在神农架林区发现中国新记录昆虫2种——奇特方瓢虫、中华细腰长朽木甲,发现湖北省新记录鸟类——白背啄木鸟,以及湖北省新记录昆虫19种。
“这说明湖北的生态环境加速好转,生物栖息地得到了改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进一步提高。”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黄峰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