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盛铜业无人实验室里,机器人可自动抓取风动系统输送的样品罐。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龚雪
9月15日,央地共建项目——弘盛铜业集控中心室,工程师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控、系统联调。室外,巨大的管道曲折回环,塔楼高耸,斗车阵列,炉温日升,一切都在为月底的投产冲刺。
弘盛铜业是我国目前在建产能最大的铜冶炼厂,位于黄石市新港园区,规划总投资87亿元,其中建设投资44亿元,目前已完成形象进度约40亿元。“熔炼炉8月16日已经开始天然气点火烘炉升温,现在炉温达到600℃。”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生产运营中心主任李立介绍。
集成全球最先进炼铜工艺
“这是中国有色集团国内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全球只有6家这样的铜冶炼工厂。”弘盛铜业副总经理张冠华介绍,该项目集成全球最先进的悬浮双闪工艺,致力建成绿色智能效益的标杆工厂,9月底建成投料后,明年就可满产达效,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利税16亿元。
“原材料铜精矿经自动配料、干燥后进入闪速熔炼,在两三秒之内,就能产出70%品位的冰铜;冰铜再经过闪速吹炼,同样只需在两三秒,就能产出98.5%品位的粗铜。”李立说,经熔炼、吹炼、阳极精炼、电解精炼等九大工序不断提纯,约十五六天后,就能得到99.99%以上的高纯阴极铜,这将是目前世界上纯度最高的阴极铜产品。“因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高纯度阴极铜被下游企业制成铜板带、铜杆、铜箔后,可广泛应用于5G新基建及家电生产等终端产品。”
“悬浮双闪工艺,完全实现自热反应,能耗低、烟气少。” 李立娓娓道来,两台闪速炉产生的烟气,经过收尘、余热回收后制酸,可生产含量达98%的工业硫酸。尾渣作为水泥原料外售,电解产生的阳极泥,送往中国有色集团(以下简称中色)大冶冶炼厂,可继续提炼出金、银、铂等贵金属。“资源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尽。”
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经过处理后再利用,能自给自足,多余部分用来发电,年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李立表示,弘盛铜业立志打造绿色、环保的全国有色冶炼标杆工厂,公司环保指标控制非常严苛,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设计排放量,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迈步弘盛铜业主生产区,只见楼栋林立,崭新的管道蜿蜒到紧挨山坡的仓库。面对这个1008亩的厂区,弘盛铜业党群部主任杜莎直呼“太紧凑了”。漫步其中,随时可见工人在做收尾工作。
为何工人不多?据介绍,此前的全国铜冶炼厂,只能做到单个工序零散控制;弘盛铜业建厂,把9道工序全部融合集成,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极大减少了流程对人力劳动的依赖性,全厂只有546名工人。
弘盛铜业由中色大冶、中色十五冶、黄石市国资公司和黄石新港开发公司合作修建。
“工厂用于智能化方面的投资,就有5.5亿元。”李立介绍,公司研发了智能行车、智能厂内物流运转、智能仓储、智能变配电、智能分板化验等15套智能装备系统,实现全流程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两个闪熔炉的喷嘴,直接控制反应质量的好坏,我们实现国产化改造,降成本9000多万元;电解槽100%国产化,降低投资6000万元。”
9个风动送样系统,能将水杯大小、数百克乃至上千克重的样品从500米外送来,机器人依次抓取、开启容器取样,送入下一道工序。
超过1000平方米的集控中心,是整个工厂的智慧大脑。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安全环保、生产技术、能源质量、营销财务等17个智能管理模块数据。李立介绍,公司利用5G实验室平台,建设大数据智慧中心,将实现扁平化管理、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大数据决策。
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国铜冶炼行业顶级企业人均年产能270吨,弘盛铜业投产后,人均年产能将达到500吨、人均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通江达海 每年可省1亿元运输费
黄石,青铜故里。目前,中色大冶在湖北布局有两个铜冶炼工厂:老厂位于黄石市下陆区,新厂弘盛铜业临黄石新港码头而建。
老厂物料进出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难题。新厂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弘盛铜业工厂一侧,一条4公里长的皮带廊道正在建设。作为典型的“大进大出”企业,弘盛铜业每年从智利、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进口约200万吨铜金矿,水路运输由海转江,从黄石新港专用码头上岸后,通过这条皮带廊道,27分钟就可到厂。同时,高纯度阴极铜产品也可通过新港码头下水,直送浙江、上海,辐射华东地区。
“每年200万吨原材料、150万吨工业硫酸、100万吨尾砂……”李立算了一笔账,黄石新港通江达海的便捷物流,畅通的临港集疏运体系,每年可为公司省下1亿元的运输成本。
弘盛铜业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壮大我省铜产业链;同时,也将助力中色大冶铜冶炼年产能达到100万吨,产值过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