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兰沟村,10年前,村道杂乱脏、村民院落老旧破败,被称作“烂沟村”,如今这里的村民们依靠竹编产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昔日的“烂沟村”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式乡村。前不久,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这里举行,村里的乡亲们也是铆足劲儿地展示“中国竹编第一村”的水平。
在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现场,新颖创新的竹艺品,让人大开眼界。
他叫陈云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传承人。活动现场,他正在展示青神竹编,吸引了来往游人的目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传承人 陈云华:一根竹子要分成丝,前面还要刮青、破竹、分块、启篾、刮篾、染色等十多道工序,基础工作完成后,才开始编织的过程,不同的形体,不同用途的竹编产品,制作的工艺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工艺简单,一人一天可以编几件,有的相当复杂,要几天十几天,甚至一年半载才能编成。
在兰沟村,竹编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会用竹子、篾条编成背篓、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具,那个时候,编这些的人,就叫作篾匠。村民陈云华,便是当地有名的篾匠。曾经因别出心裁地用篾条编织开水瓶套一下成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传承人 陈云华:六几年的时候,这个水瓶套卖六毛钱一个, 那个时候的米一斤就是六毛钱,我一天可以编六个,拿到街上去一会儿就卖完了。
1971年,在一次外贸竹编订单中,陈云华带领村民们编织出了果盘、面包篮等物,换来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机,这让他看到了竹编技艺的广阔前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传承人 陈云华:一车竹子作为普通材料只值几千元,而做成家具和工艺品可增值10倍以上,而且要与市场相结合,这样才能把祖辈留下来的东西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如今,陈云华的竹编技术不仅传给了自己的家人,还发展到了社会传承。
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岚:青神竹编作为国家级非遗,我们在做好传承的同时,也在培养更多的竹编产业人才,我们把青神竹编等艺术和实用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的产品,让我们的青神竹编更好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经过竹编手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青神竹编从粗糙型到精细化转变,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兰沟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竹编第一村”。
因竹而富 兰沟村过上好日子
青神竹编良好的发展前景,也让兰沟村的村民们越干越起劲,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家乡建设的队伍中。如今,兰沟村规模以上的竹编及竹文化产业企业达30余家,从事竹产业的人员有近2000人,经销竹制工艺品的商家近百户,全村竹产业年产值达4500万元。乡亲们的生活也是越过越美。
学习竹编学员 邵晓玲:我从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做竹编,通过这门技术,我们家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门口我一年就可以挣到五六万块钱,我还是觉得很满足的。
学习竹编学员 陈怡:作为一名90后竹编人,希望将我们新的思维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技艺中去, 让青神竹编在我们的努力下拥有新的可能。
因竹而美 “烂沟村”变身花园式乡村
现在,兰沟村还依托竹编文化影响,精心打造竹景观,发展乡村旅游,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竹林景观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独特风景。10年前,因老旧破败而被叫作“烂沟村”的兰沟村,如今已是中国美丽乡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青神县兰沟村党委书记 赵小建:以前的兰沟村真的是“烂沟村”,尤其是在我们下雨天出门,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太形象了,但是现在你看我们这里,小桥流水,家家户户的庭院比较整洁。
四川青神县兰沟村村民 郑小红 :现在不仅有钱了,环境还好,农村整得跟公园一样。
四川青神县兰沟村村民 何之叶 :以前都很羡慕城里人的环境,现在城里人都到我们这里,羡慕我们了,真的没有想到。
享竹林生态、赏精美竹编、品特色竹宴。尽管眼下已是冬季,可慕名而来的游客热情不减。
游客 沈莉:我觉得这儿环境非常好,非常宜居,同时住在这里非常贴近田园生活,你看住在这里的话开窗见绿,移步见景。
12月的冬季,村子里依然绿意盎然,片片翠竹不仅美了这一方风景,更是富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