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中华鲟等珍稀鱼类放流长江 6年未见自然繁殖,专家建议加强幼鱼栖息地保护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07:29 来源: 楚天都市报

3月28日,是第三个“中华鲟保护日”。当天上午,在武汉渔政码头,510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50尾胭脂鱼、4000尾长吻鮠等其他珍稀鱼类被放流长江。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中灿摄

工作人员给放流的中华鲟打标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中灿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胡迪凯 王俐燃 通讯员史凤玲)昨日是第三个“中华鲟保护日”,在武汉渔政码头,510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50尾胭脂鱼、4000尾长吻鮠等其他珍稀鱼类被放流入长江。

活动现场,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共有510尾子二代人工繁殖的中华鲟、50尾胭脂鱼(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4000尾长吻鮠(湖北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等其他珍稀鱼类,在当日分批次放流至长江。

“放流的中华鲟鱼苗有两种大小,一种是去年10月份出生的,现在已有10厘米长,另一种已经饲养了近两年,有50至60厘米长。”工作人员说,这些鱼类回到长江,将为濒危和土著鱼类的种群复壮发挥重要作用。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现场工作人员还对数条中华鲟进行了现场打标,“900027230326602”,一个长约0.3厘米的PIT(无线射频识别)芯片,装在一个细细的针头上,植入到中华鲟背部的肌肉中。这些中华鲟就拥有一张相伴终生的“电子身份证”。

工作人员表示,放流至长江的510尾全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幼苗全部被植入PIT电子标签,这样可以方便对它们进行后期的个体追溯,这些中华鲟在母亲河的生活状况将被准确掌控。

活动现场,国航公益放流站揭牌,同时举行了中华鲟保护研讨会。会上,专家表示,中华鲟已连续6年未见自然繁殖,科学放流中华鲟对于恢复其野外种群繁殖有重要意义,但其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须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及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栖息地的保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介绍,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的调查结果说明,长江全面禁捕退捕,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其中通过调查数据可得知,禁捕后鱼类资源有显著恢复,刀鲚等已经在恢复;长江江豚种群规模也有望稳中有升;濒危鱼类的处境依然堪忧,部分鱼类已经灭绝;衰退的消落区将成为制约未来长江水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因素。

“近6年来,葛洲坝下洄游中华鲟群体不足20尾,2013年、2015年自然繁殖中断,2017年至2022年连续6年,未监测到中华鲟野外自然繁殖,中华鲟野外物种延续情况还是很严峻。”危起伟表示,尽管对中华鲟的保护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他们有信心。

危起伟倡议,要加强关注长江中下游及长江口消落带,它们是中华鲟幼鱼重要的栖息场所,这类地方受到人类活动如防洪、河道工程等影响,在过去40年间面积大幅减少,质量也严重下降,对众多水生生物的繁衍栖息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徐璇】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