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躬行践履,行而不辍——记湖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玲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7日17:25 来源: 湖北文旅之声

1982年,郭德维老师对刚到省博工作半年的李玲说:“你是愿意留在群工部,还是去’曾候乙’墓出土文物整理组从事文物养护和考古技术工作?”“我愿意学文物保护和考古技术!”李玲脱口而出。

“好,那就这么定了!”郭德维老师说。从那之后,李玲就一门心专注地在郭德维老师指导下每天查看“曾候乙”墓出土漆木器干湿状况、喷水保湿及青铜器拓片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初步掌握考古出土木、漆器类文物干湿变化对其保存状况影响,同时熟练掌握了青铜器拓片技术,完成上千张“曾候乙”墓出土青铜器纹饰及铭文拓片工作,为《曾候乙墓》报告荣获“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二等奖”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随后,初入文物保护行业的李玲,跟随我省文物保护前辈后德俊老师学习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作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对考古出土漆、木器、纺织品、陶瓷、青铜等众多类型的文化遗存保护修复,承担着“综合门诊医生”职责,不仅需要了解不同材质的文物,而且要对它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历史背景、价值体现、文化内涵及意义等深入研究。“遇到什么类型的文物‘病’了,就给什么文物看‘病’。如果没有知识储备,很可能在修复中造成‘保护性破坏’”李玲说。

文物保护修复是集多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李玲先后参加国家文物局委托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敦煌研究院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理论知识课程和技术的培训学习,苦心孤诣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在工作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让理论升华,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幅。“躬行践履,行而不辍”是李玲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坚守的准则。30多年来,李玲承担了多项文物保护修复任务,保护修复青铜器、铁器、金银器、漆、木、竹简、木牍等质地文物数万件(组)其中青铜文物保护修复5000余件,涉及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多个朝代。

2010年至2022年间,李玲主持“荆门严仓出土竹简保护” 、“随州叶家山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随州文峰塔出土青铜保护修复”、“枣阳郭家庙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京山苏家垄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等文物保护项目,每年10个多月都坚守基层考古整理文物保护修复基地一线,带领团队保护修复考古出土青铜文物数千件。项目实施中力求探索多学科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以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为切入点,集合考古学、美学、古代科学技术、文物保护学等学科领域专家,围绕考古研究中对青铜文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文物材料的微观结构、表面特征、病害类型以及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考古、艺术、技术信息、葬俗等进行调查研究,全面诠释了文物所蕴涵的价值,保护、保存了文物所承载的价值信息。

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对出土青铜文物高质量的文物保护修复作业,“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出土珍贵青铜文物考古整理中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18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和2022年获首届“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称号。

“作为一名专业遗产保护工作者,有责任努力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更多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这是李玲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事业发展的期望。近十年,除了高质量完成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李玲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大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包括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以及武汉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等省内各文博单位的学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李玲手把手对学员进行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修复技能的培养。目前,参与项目的学生已就职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修复企业,并成长为各自单位文物保护部门的骨干力量,为省内外文博单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物修复人才。

李玲以“躬行践履,行而不辍”告诉后辈如何才是“干一行,爱一行”、“一生一事”。有人说“文物修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李玲却说“保护文物、揭示价值、保存价值,让文物活起来,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惊喜而有趣。”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