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黑土地悄然改变 旧矿区转型成功!人们守护自然 自然馈赠人类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9日17:53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相继展开。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下降57%,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显著增强。

多个视角看梨树 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

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人们用“一两黑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在吉林省梨树县,近年来,当地不断总结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让这里的黑土地悄然发生改变。保护性耕作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

高空看梨树

广袤土地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单元

吉林省梨树县,是我国的产粮大县。当地的百万亩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这里通过不断探索保护性耕作的方式,力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具体都有哪些举措?下面我们通过四个视角看一看梨树。

先从空中俯瞰。梨树县所在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地形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望无际的平原黑土地造就了我国的大粮仓,梨树县今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393万亩,其中85%以上都是玉米。当地将4500亩土地划成一个生产单元,打破农户间土地的界限,从种到收,实行全程机械化操作,这种新型的经营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机具的作用,并且进行更加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半空看梨树

田间管理尽显“科技范”

从半空中来看。眼下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精细的田间管理。这几天,当地农户正在进行“飞防”作业,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机,能够精准控制路线,目之所及看到的这个地块,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施肥作业。近年来,当地保护性耕作方式让黑土地越来越肥沃,每公顷玉米的化肥使用量降低了100公斤。田中的一个个监测站,利用遥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一系列病虫害的发生,农户们用手机就能进行远程“巡田”,同时大数据还会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让黑土地的利用更加合理。

地面看梨树

多举措推进保护性耕作

视角继续向下来到地面。能看到田中有很多腐烂的秸秆,这就是当地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秸秆还田。简单说,就是每年秋收之后将秸秆留在田中,相当于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被子,这样一来风吹不走了,雨也带不走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要先将秸秆离田、起垄、播种,农机要多次下地,这里通过研发保护性耕作的配套农机,将多个步骤归为一步,同时采取免耕、少耕等办法,最大程度减少对黑土地的破坏。

在地块左右两侧种植的是不同的农作物,较高的玉米,较矮的大豆,两种作物对于土壤当中微生物的影响各不相同,每个地块轮换耕种,能够形成互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些保护性耕作的方式究竟给黑土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地下看梨树

秸秆还田成效显著

这是实施保护性耕作十年时间黑土地的剖面,这里是我们拍摄到的同一时期没有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剖面,能够发现,玉米根系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根系达到了将近一米,而没有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根系是在半米。

秸秆留在田中,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土壤会更加疏松,更有利于作物根系的深扎。同时秸秆腐烂之后会不断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进一步培肥地力的效果。经过连续十年的监测,保护性耕作之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了一倍,每立方米蚯蚓数量增加到60多条,是传统种植地块的10倍以上。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梨树县通过不断总结和推广保护性耕作,黑土地变得越来越肥沃,玉米的平均亩产也提高了8%以上。

吉林省也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在不同类型的土壤地块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今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的面积达到了33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黑土地,而肥沃的黑土也在源源不断回馈着当地的人们。确实,正是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守护,才造就了廪实的粮仓和壮美的景象。在保护黑土地中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这是吉林省给出的答案。

曾经矿区转型成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辽宁省辽阳市的弓长岭区,是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区,历史上长期的矿产开采,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穿城而过的汤河水,一度成为臭气熏天的“烂泥汤”。经过近年来当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曾经千疮百孔的汤河流域如今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湿地公园。

在辽宁省辽阳市的大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炎炎夏日,在这里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让漫步于此的人们感受到一丝难得的清凉与惬意。与以往的认知不同,这里是一座建设于城市中的国家湿地公园。辽阳是一座因水而得名的城市,古时因地处辽水之北,得名辽阳。

辽水就是今天我国的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在遍布辽阳的诸多辽河干流支流当中,全长90余公里的汤河,在辽阳市的弓长岭区自北向南贯穿始终,是当地百姓心中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汤河流域一度生态恶化

污染严重

望着眼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汤河,您不会知道,在十几年前这里确实另外一副模样。这是当地水利部门提供给我们的几张老照片和一组视频资料,由于历史上长期无序的矿产开采,汤河流域生态恶化、管理缺失,污水直排入河,河道裸露、杂草丛生、河水几度断流,防洪隐患严重,汤河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烂泥汤。

面对千疮百孔的母亲河,近年来,辽阳全面推进汤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水的命脉在山,治汤河先治矿山,当地大力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和荒山绿化工程,百年矿区开始转型,实现了由矿坑到花海,由“矿粉灰尘雾漫天”向“青山碧水共蓝天”的蜕变。汤河也通过建设截污管线取缔了之前的全部排污口,全面治理河道污染阻塞问题,防洪标准也达到五十年一遇。汤河水质和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稳定保持在三类水质标准以上,呈现出了水清河畅、岸绿林茂的生态美景。

您可能很难想象,现在湿地公园百亩荷花塘的位置,当年就是一个硕大的堆积废矿渣臭气熏天的烂泥坑,如今成了市民们休闲纳凉、亲近自然的好去处。重新焕发生机的汤河水和湿地中丰富的食物选择,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来到这里,标志性的种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和苍鹭的数量,从十年前十几只,增加到现在的超过2000只,鸟儿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迁徙停留,如今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见证者。

曾经矿区转型成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7年,大汤河国家湿地公园在辽阳正式挂牌,这里的建设始终遵循着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打造“河”“塘”“滩”的湿地格局,充分发挥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抗旱,采取适度人工干预,保护或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现在,大汤河国家湿地公园里共有湿地植物49种、鸟类140种、鱼类26种。在维护湿地生态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使大汤河湿地公园成为公众认识湿地、了解湿地、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教育基地。

今天的大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近300公顷,水上乐园、市民公园、百亩荷花塘、湿地景观长廊,现在每到清晨傍晚,或是周末节假日,到这里活动的市民数以万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昔日的百年矿区到今天的山水之城,从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今天讲述的辽阳大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故事,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生动缩影,也为辽宁、为东北地区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责任编辑:袁君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