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 通讯员邓力源
近日,武汉大学“卫一片绿水,谱双碳新篇”河湖生态治理调研实践队分赴珠江、黄河南北两大流域,在广东、河南两省五市实地调研多个流域机构、水利枢纽、湿地生态区,考察河湖生态治理举措与成效。
黄河宁,天下平。在黄河流域调研中,实践队成员先后参访了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与多位水利专家座谈交流。座谈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为响应国家重点战略,黄河流域各单位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水土流失治理、地表水水质改善、流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成绩喜人。
在郑州北郊的“模型黄河”基地,实践队员们以直观的视角感受黄河全流域面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句话真切地体现在模型中的每一个细节。据介绍,自2016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利用“模型黄河”持续在汛前开展洪水演进模拟试验,对下游河势变化及可能发生的险情进行预测,为防洪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黄河实验室数字孪生黄河工场,数字化、信息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实验室自建立伊始,把握“水—沙—碳—能”要素,致力前瞻性、原创性核心技术研究,推动黄河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三门峡以沿黄生态廊道为载体,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根本,以矿山生态修复、复耕复绿为重点,不断扩大沿黄生态容量;小浪底水利枢纽打破了“河淤堤高,人沙赛跑”的险局,将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如今的小浪底,库区内茂林蔽日、花草不绝,水资源变得洁净,多种国家级珍稀动植物重现岸边。“人工‘清洗’黄河,是小浪底凝聚中国智慧的创举!”,实践队员如此感叹。
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在珠江流域的调研中,实践队首先来到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核电厂温排水研究到排水抑泡、防盐雾试验研究,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到广东“万里碧道”工程建设,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该院承担的珠江流域抗洪救灾、河湖治理、绿色生态等科研任务;在广东省水利厅的调研中,实践队了解到广东“万里碧道”河湖治理工程的历史背景、概念内涵、顶层设计与总体蓝图;在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实践队来到试验基地,珠江河口整体潮汐物理模型等各类物理模型使成员们认识到构建物理模型在河湖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性,也让同学们更加坚定了把论文写进祖国大地的决心。
踏足于坝上之时,观江河安澜,水利水电学院2022级智慧水电试验班学生何其真深深体会到“人水相依”的内涵,“我们沿着黄河与珠江的脉络,探寻河湖治理的方针策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在这次实践中,无论是对黄河泥沙治理、珠江水网建设,还是两大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水相依,文明与文化方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