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地有了哪些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1日17:07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今天(8月1日)正式实施一周年。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是目前全球唯一一部在国家层面针对黑土地实施的立法。实施一年来,我国的黑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卫星视角看黑土地新变化

眼下,黑土地上的农作物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50万米高空的“吉林一号”卫星也在时刻“注视”着黑土地上的一举一动。走进吉林一号卫星科研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巨大的卫星遥感影像,108颗在轨卫星造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正日夜俯瞰着吉林省9800多万亩的黑土区耕地。通过精准的图像技术,实时分析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信息,为黑土地耕作开出“良方”。

长光卫星遥感应用工程师 李恒宇:根据目前的卫星监测显示,吉林省整个秋粮作物的长势是非常好的,吉林省的黑土地耕种管收已经实现了全程监测,比如目前正处于病虫害的高发期,每个地块的情况也不一样,怎么预防,怎么管理,我们需要提供科学的监测,让黑土地的保护利用更加合理。

再来看卫星重点监测到的吉林省产粮大县——梨树县的新变化:这里的300多万亩庄稼地整齐排列,当地近年来探索了保护性耕作“升级版”:将4500亩土地划定成一个生产单元,打破农户间原有的土地界限,实现黑土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由于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方式,这里每公顷土地的化肥使用量降低了一百公斤。

吉林省梨树县达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董雅丽:之前只要一刮风下雨,就把这地上的黑土带走了,瞅着是真心疼。这地反复耕作以后,黑土地越种越瘦。自打实施保护性耕作以后,黑土地越来越肥沃。

黑土地里发现的新秘密

吉林梨树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黑土核心区,过去由于风蚀水蚀、过度施肥等因素,黑土地逐渐变薄、变瘦、变硬。如今这种情况正发生变化,来看总台记者在黑土地保护现场的探访。

“黑土肥不肥,蚯蚓说了算!”在国家的支持下,梨树县不断推进以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现在已经有了回报。连续十年的监测显示,这里最大变化就是,土层里的有机质和蚯蚓多了。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王贵满:秸秆腐烂之后会使我们的黑土地越来越厚、越来越肥。秸秆全量覆盖的条件下,有机质以每年0.1%的速度在提升,蚯蚓的数量成倍增长,多的地方能达到七八十条。

蚯蚓是土地天然的改良师,可以疏松板结土壤,让空气和水分更多深入土中,它还能消化有机废物和生活垃圾,保护生态。另外记者在现场还注意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根系达到了将近1米,而没有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根系只有半米。这说明,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留在田中,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土壤会更加疏松,更有利于作物根系的深扎。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壤学博士 王力:这就是保护性耕作促进根系下扎,从下面积蓄更多水分养分的一个效果。

截至目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达到了33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粮食产量逐年提升。全省各地也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在不同类型的土壤地块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肥沃的黑土地,正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空天地协同 为黑土地做“健康档案”

黑龙江现有耕地面积2.579亿亩,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这些黑土地的“健康指标”如何?一起去黑龙江友谊农场,看看科研团队是如何给黑土地做“体检”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刘焕军:我们采集土壤的样品,同时也采集测试大豆的叶面积指数,还有土壤的水分指标。我们采集土样主要为了和卫星、大飞机和无人机的数据进行比对,和地面的数据建立模型,来反演整个友谊农场土壤养分情况。

为了这次黑土地“体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会同友谊农场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准备已久,设备也进行了升级。三次立体监测过程中,在太空,仅卫星就组织了15颗,过境高达120次;在天空,大飞机搭载多种高精尖设备进行观测;在地面,数据采集采用了便携式地物光谱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装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刘焕军:空天地的数据已经获取了各种遥感影像以及地面数据,我们对整个黑土地耕地质量建立了土壤、产能、利用、退化、生态和决策6个维度。友谊农场180多万亩耕地,每一块地我们都建立了地块档案。

通过监测与历史数据分析,友谊农场总体黑土地耕地质量较好。记者了解到,今年扎根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多个科研团队将在作物全生长周期推进多次观测实验,通过多频次“体检”,提高黑土地耕地产能与质量监测能力,积极探索构建黑土耕地档案,建立黑土地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黑土地”和全国黑土地资源“一张图”,对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现状及变化进行定期监测和预警管理,为黑土地精准保护以及《黑土地保护法》有效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科普多一点!神奇黑土地

色黑如珍宝,土好肥力高。黑土地是地球上十分珍贵且稀有的土壤资源,是一种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黑土地”名字从何而来?

首先来自其颜色特征,而这也正是其优势所在。中国东北黑土地曾是生态良好的草原或森林。原始黑土具有暗沃表层和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好,土质松软,水肥气热协调。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与矿物组成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前者主要影响土壤颜色的深浅,后者主要影响土壤的主色调。黑土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颜色越深。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还能像胶水一样,把土壤结成几毫米的团聚体,利于形成植物根系的“小水库”和“小肥料库”。

“黑土地”有多珍贵?

黑土的珍贵,在于其得之不易、意义重大。黑土地拥有的自然属性要经历上万年才能形成,300年左右才能有1厘米的厚度。已经形成了46亿年的地球,至今也只有四大黑土区,其中之一就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我们吃的米饭,三碗中就有一碗来自东北黑土地,黏玉米、大豆油等农产品俏销网络,也离不开东北黑土地的功劳。

“黑土地”家族谱系有哪些?

作为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土壤类型包括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等。黑土地是多种“黑色”黑土类型的统称。其中,黑土是黑土区的典型代表,暗棕壤是黑土区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草甸土是黑土区最富养分的土壤,它们都是生产粮食的“小能手”。

保护黑土地在行动!

秸秆还田、粪肥养地、等高种植……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东北三省统筹布局,现代保护性耕作新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耕作方式,新耕种模式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我国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以来,中央财政三年累计安排资金76亿元。2020年至2022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由4600万亩增长至8300万亩,2023年将增加到9000万亩以上。

(总台记者 梁丽娟 蒋树林 杨洋 王海樵 张傲然)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