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党建引领 立足特色 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6日14:41 来源: 荆楚网

按照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学校建设发展方向要求,为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造就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自身特色,有效整合校内优质学科资源,积极探索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主干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大思政”格局

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为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指引方向、凝聚力量、强化保障。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持续强化理论学习,不断夯实理论根基,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理论学习确定“路线图”。学院党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中央、教育部党组、学校党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部署落地落实,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学校第十一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要求有机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确保学院本科教学正确发展方向的规划设计和行动指南。

课程思政坚定“主心骨”。学院遵循“以本为本”的育人理念,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本科教学全过程。一方面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方面,全面修订计算机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所有专业课都具有育人职责和功能,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在教学过程方面,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落实学院领导、教学督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班导师听课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教材建设。学院本科教指委部署安排专任教师针对各类课程的特点,研究教学指南与课程教学方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背后的价值、精神、思想挖掘出来、阐述清楚。针对非计算机类本科生开设的《大数据分析导论》《人工智能与数据处理基础》两门公共课,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编写出版融入思政元素的高水平教材,最大化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团学活动提振“精气神”。学院高度重视学术氛围、班风学风等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一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精心培育“工程之星”等学院文化品牌以及识意团队、I度公益团队等社会服务团队。通过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传承创新具有中南风格、中南气派的校园文化,发挥好校史、校训、校歌等育人资源的作用,构建凝聚师生校友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新生见面会、荣誉表彰、宣传阵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宣传,培养学践并行人才,助力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学业发展,做到以思立人、以业俐人、以践励人。

二、坚持改革创新,建设“融通型”学院

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唯一工科工程类学院,学院以学校第十一次本科教育教学大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学校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积极申报“融通型”学院试点建设,探索学科专业实质性交叉融合规律,创新“双一流”背景下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融通型”学院建设需求。根据有关双学位设立的论证报告数据,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财经政法交叉融通的复合型人才,全国需求缺口每年达百万以上。学院依托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工智能四个双学位项目,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实质性的融通课程、配套教材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助力和赋能学校财经政法深度融通和高质量发展。建设“融通型”学院既契合社会实际需求,也匹配学校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明晰“融通型”学院建设目标。学院的总体定位是成为全校“新文科”建设与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智能基座”和“技术引擎”。经过3年建设周期,形成在人文社科类高校的工程学院中培养“新文科”和“新工科”深度渗透的交叉融通型人才的新机制、新范例。其建设目标:通过3年建设周期,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交叉融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范例,打造引领未来“新文科”发展和交叉融通型人才培养的教研高地。培养的毕业生要求包括:(1)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2)面对专业领域的新问题、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挑战,具备创新性思维;(3)具备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程序设计等数字化的底层思维;(4)具备输出交叉融通型专业成果的能力;(5)具备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完成专业任务;(6)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7)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及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

制定“融通型”学院建设规划。学院将深挖专业课程交叉融通元素,推动文工渗透,建设跨学科深度融通课程,启发学生融通思维,营造良好的融通文化,强化学校交叉融通育人特色。在现有组织架构基础上,以项目制(金融科技、智能财务、计算法学)的形式与应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进行实质性地交叉融合,设立融通型教研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营。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五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坚持协同育人,践行“新工科”理念

“新工科”是我国围绕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育人工作所开展的一次深化改革发展的倡议。自2017年2月开始,在教育部及各高校、企业的共同作用下,“新工科”建设工作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截至2023年,学院完成了五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遵循“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学院坚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拓宽校企合作空间。与企业的产教融合是实施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应用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学院与中国建设银行、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在企业人员培训、攻克核心技术、联合软件研发、核心项目攻关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学术研究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本科生就业率连读多年位居全校前列。

组建课外学术团队,丰富技能培养路径。学院将创新创业与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等相结合,制定出台《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生课外学术与实践活动奖励方法》,积极组建本科生课外学术团队,在指导老师、实验培训、参赛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本科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近三年,学院本科生踊跃参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学术类国家级奖项61项,省级奖项44项;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大创立项42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高水平论文10余篇。学院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

加强校企资源共享,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产学合作,借助企业丰富的产业资源,为学院本科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就业解决方案。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帮助专业教师增加职业体验,结合专业教学教书育人,通过提升师资力量改进人才培养环节,帮助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目标。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将亲身参与并见证“双一流”建设目标如期实现,跟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勇担新使命、奋发新作为。“同心绘就蓝图,奋斗正当其时”!学院将以“初心”指路,以“使命”导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讯员 王诗苇)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