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坚持系统观念、现代化进程、粮食安全保障、人口红利、制造业转型升级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炳林、黄建军:以系统观念深刻认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建军表示,我们应该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自我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始终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推进自我革命。现阶段,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党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危险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管党治党的长期性、接续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避免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认识和把握大党独有难题,就要看到自身的不足、重视自身问题,始终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要树立系统观念,坚持以系统思维审视自身,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在自我革命中成长、发展和壮大,不断自我修正、自我革新、自我超越。除此之外,还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时刻准备打好自我革命的攻坚战、持久战,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忠杰:在有所鉴别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李忠杰认为,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课题。一方面,要对现代加以鉴别,特别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鉴别,正确区分哪些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积极健康的东西,哪些是消极颓废、违背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对传统加以鉴别,正确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可缺失的东西、是经过改造更新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元素,哪些是僵化、保守、愚昧、落后,与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格格不入的东西。此外,还要对中外现代化中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加以比较鉴别。使之符合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和时代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符合人类社会公认的价值准则,符合本国具体实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在有所鉴别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大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热情鼓励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试验和创新。同时,精心呵护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人民日报》
【郭珍:进一步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形成】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郭珍表示,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还需进一步优化、拓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才能形成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增加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应将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农业智慧、生态思想等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从而实现粮食产量增长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还要发展生态产业,助力采用可持续集约农业技术的粮食生产主体获得更高收益,以激发其长期进行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其次,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不仅能增加粮食供应,还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节粮减损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以及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将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最后,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效率。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可以促进政府和市场在粮食安全保障上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实现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战略要求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配置功能的统筹协调。
摘编自《经济日报》
【金牛、原新:抓住人口红利的关键转变期】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金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原新认为,人口发展正在进入人口红利的关键转变期,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数量型人口红利的逐渐衰退。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变革引发了人口发展变迁,使得数量型人口机会呈现收缩走势。但是受到人口基数效应的影响,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依然巨大,数量型人口机会和数量型人口红利虽然衰退,收获难度也较高速增长阶段明显加大,但是并未消失。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量型人口红利的衰退态势。二是质量型人口红利已然迸发,质量型人口红利将取代数量型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从现代化的语境出发,可以将由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延长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效应称为长寿红利。通过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将此类人口机会顺利转化为长寿红利,从而有效联结数量型人口红利和质量型人口红利,并通过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乘数效应放大该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质量型人口红利已然迸发的基础上,实现多维人口红利的联动开发。三是配置型人口红利不断提升。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强产生配置维度的经济增长效应,收获配置型人口红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抓手,未来中国亦将通过更加优化的人口发展战略,尤其是劳动力流动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步伐。
摘编自《北京日报》
【刘虎沉: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刘虎沉表示,加快推动质量变革,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跨越。一是要在质量变革中促进可靠性提升,夯实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势。为有效推动可靠性提升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衔接,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制造业企业应落实可靠性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以可靠性为核心的质量管理观念,将可靠性管理覆盖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制造业可靠性协同管理模式。二是要在质量变革中推动品牌建设,塑造中国制造的品牌优势。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和监督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制造业企业应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品牌培育的全过程,用质量夯实品牌建设的根基,并与高校、行业组织等协同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为中国品牌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要在质量变革中加快数智赋能,打造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可围绕计量、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能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大对制造业薄弱环节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制造业企业应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