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一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德育教育,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作为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一环,亟待进行创新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历史故事,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理想选择。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不仅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而且可以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奠定道德基础。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其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
一、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价值观念的传承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含很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崇德尚义、孝悌忠信、和谐共生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和传承,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学生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汲取这些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在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道德哲学、孟子的人伦观念等,都承载了深刻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了道德品质的培养,鼓励人们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例如,孟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知者爱知,勇者爱勇,强者爱强”的思想,强调了个体品质的提升和相互尊重的原则。这种思想观念不仅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道德追求。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能够认识到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观念付诸实践。例如,通过了解家国情怀的传统,学生会更加珍惜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培养出孝顺父母、友善同学、关爱他人的品质。这些正面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二)文化认同的塑造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愿意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贡献力量。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包括诗歌、绘画、戏曲、传统礼仪等各个方面。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感受到自己作为华夏子孙的独特身份。文化认同的塑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国家热爱情怀的展现。学生在感受到自己是国家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后,会更加珍惜国家的发展成就,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这种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道德模范的树立
传统文化中关于众多道德楷模和英雄人物的故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深入讲述这些故事,学生能够在道德层面汲取智慧,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这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道德楷模,如文天祥、岳飞等。他们的一生都在践行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他们的行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例如,岳飞则是一个英雄人物,他的忠诚和担当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代,他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感和勇敢担当的精神。通过讲述这些道德楷模的故事,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充满正能量的榜样,这有助于他们理解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些故事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更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学生从这些道德楷模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这将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社会规则的传承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这些规则不仅是历史的积累,更是对社会生活的智慧总结。学生通过了解这些规则,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遵守法纪,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传统文化对社会规则的传承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社会规则,涵盖了家庭、礼仪、职责、尊重等多个方面。例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宽容待人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行为准则。这些规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规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这有助于他们遵守法纪,维护社会秩序,避免违法行为。这些规则也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规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社会中,职业道德和规范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职业道德准则,可以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人。
二、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路径
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路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它需要在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家庭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开展工作,以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深入融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下是探讨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科学设计教学课程
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科学设计教学课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精心进行策划,确保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传授道德价值观,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首先,明确定义课程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者应明确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包括传递核心价值观念、弘扬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这有助于确保课程的针对性,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课程内容整合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传统文化课程外,各学科都可以适当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历史课上,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在语文课中,选用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之美,这种多角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再次,课程设计也应强调实践和体验。学生应被鼓励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参观文化遗产、学习传统手工艺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最后,妥善建立课程评估机制。通过考试、作业、项目报告等方式,建立课程评估机制,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和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方面。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有助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进行师资培训
积极进行师资培训是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为了有效教授传统文化,教师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包括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内涵,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内涵,包括学习古代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以便能够准确地传达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此外还要设置师资培训课程,师资培训课程可以提供相关领域的专家讲座和教材,帮助教师建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其次,教师需要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这需要教师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提升自身的课程设计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地传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师资培训可以提供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的课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需要学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提供实际的传统文化体验机会。师资培训可以包括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法,以便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号召家庭和社会参与
号召家庭和社会参与,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与家长合作,鼓励他们参与学生德育教育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家庭文化月”,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分享家庭传统和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与文化机构、博物馆、社区团体等合作,举办传统文化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社会资源的参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传统文化认知途径。学校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专家,来校分享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参与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志愿服务、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弘扬等社会项目。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总的来看,号召家庭和社会参与是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关键路径。家庭的参与可以弥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社会资源的整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社会参与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路径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其全面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任务。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蕴含着宝贵的价值观念。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独特的资源和路径。在学生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与之紧密相连。它传承了价值观念,塑造了文化认同,树立了道德楷模,传承了社会规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科学设计教学课程、积极进行师资培训和号召家庭和社会参与等路径,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注入传统文化的力量,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文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完成这一使命,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田然,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1JDSZK037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