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何沛苁)9月11日,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获悉,该院院长王刚教授和该院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重点实验室杨健研究员团队,采用肠道微生物组联合代谢组的多组学技术,分析了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粪便代谢和血液代谢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对用药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的患者,药物疗效更显著。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微生物组》。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的精神疾病,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之一,但该类药物治疗的缓解率通常不足1/3。“影响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因素众多,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抗抑郁药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但其在抗抑郁药物治疗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王刚告诉记者。
这项研究观察了110名患者经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治疗12周后,其肠道微生物、粪便代谢和血液代谢相对于药物治疗前的变化,并同时比较了药物治疗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用药前,缓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未缓解者,且有益微生物更多。
杨健表示,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在抗抑郁药物治疗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或有助于提升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基于此发现,目前课题组正在开展菌群移植附加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有望为抑郁症的优化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