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当日在京开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一系列思路举措开辟了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建设的路径,拓展了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使得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待我们充分把握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水平。2023北京文化论坛设置“科技赋能:发展机遇与风险应对”平行论坛,为我们探讨以科技创新塑造文化建设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以科技创新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从三星堆博物馆依托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研究性复原青铜重器,到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复原打造的“数字藏经洞”,再到各大博物馆策划推出云展览、云课堂、云讲解活动,都践行着以科技创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发展中心,在此方面亦有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当前,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交流交融交锋,应对更加多样、越发复杂的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包括从底层架构夯实覆盖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全流程的大数据体系,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追踪、文化艺术品鉴定等关键技术攻关,在文化消费层面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视化呈现和沉浸化体验等技术的集成应用等。进一步做好强基础、补短板、谋发展、利长远的全局谋划,才能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以科技创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传统文化业态获得改造提升。从冰墩墩、雪容融、考古盲盒等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到国家大剧院的超高清实时直播、北京京剧院打造的“京戏云剧场”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再到以“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和洛阳龙门石窟“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为代表的多彩文旅活动,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我国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无不呈现一派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进一步提升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有赖于文化机构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摸清新文化建设需求,合力塑造研发体系与科普方案,提升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的支撑力和融入度。在此方面,北京当有更新、更大的作为。
以科技创新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今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和影响范围与日俱增,其中,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从高技术集成的熊猫模型和舞蹈机器人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共塑的“北京8分钟”,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人类的雪花”对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规模应用,再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平台用前沿科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无不展现出科技创新助推中国文化辐射全球的强大力量。未来,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感召下,我们还要顺应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综合运用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裸眼3D等各种前沿科技成果,不断更新和丰富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以海外受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多模态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填平“文化鸿沟”,打破“文化壁垒”,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的中国。
(作者:方力、刘光宇,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