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上一款名为“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商品,近期月销上万份。“爱因斯坦的脑子”售价从1毛到1元不等。在评论区,有人询问“买回来的是什么?”有买家回复:“一个聪明的脑子,一点没学,三天过了期末考。”也有买家指出,“买个心理安慰”。
“爱因斯坦的脑子”是种虚拟商品,购买后,商家提供一次“注入智力”的娱乐聊天服务。这类带点搞笑意味的虚拟商品花样繁多,有些经过时间检验延续下来,如每年七夕、情人节订单火爆的“孤寡青蛙”,大部分却昙花一现,被更新奇的同类商品替代。
从它们单价不高、迭代迅速、有创意、有话题性的共性来看,这类虚拟商品本质是年轻人用来解闷的工具。它们合法、符合公序良俗即可,倒不必上纲上线针对商品本身谈论太多。“图一热闹”的虚拟商品背后,年轻人在其中的另类情绪自救,才更值得一说。
譬如,“爱因斯坦的脑子”,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的是缓解学业焦虑,“孤寡青蛙”对应的是消减单身孤独感,“雪地订制字”对应的是一种浪漫化的在地感……这些用小成本换取的“即刻愉悦”,对年轻人来说是有意义的。类似的虚拟产品,像是情绪急救的工具包,用上就能一定程度上纾解负面情绪,提供积极能量,可视为年轻人主动调节情绪的方式之一。
透过搞笑虚拟产品,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在心理压力较大时,有及时觉察情绪的意识及能力,也愿意想方设法改善负面情绪。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许是个启发——类似的宣传教育不宜局限于固有模式,在虚拟产品、小游戏等载体上嵌入情绪疏导,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刘朝)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