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的老人,他们走过了时间,记忆却慢慢褪色,甚至忘记了回家的方向。很多人希望通过让老人随身携带身份信息标识、定位手表、手环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回家。一些经常接触走失老人的基层民警反馈,接警后寻找老人踪迹和遇到走失老人确认他们的身份仍然是这类求助警情里的难点问题。不过,他们发现有一件物品,很多走失老人都会随身携带,这就是家门钥匙。有没有可能通过钥匙去设计方案加强防范呢?我们先从案例说起。
8月1日上午,襄阳警方接到了群众报警,说家中的玉米地被大面积踩踏,怀疑有人故意搞破坏。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这极有可能是一起走失案件。
襄阳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米庄派出所民警 赵亮:我们立即赶到现场,顺着玉米地被压倒的痕迹,一直往里走,走了大概有100多米,我们发现一辆自行车、一些衣物,一张身份证,一部手机,还有一些扫墓用的物品。看到了这个场景后,我们第一个想法就是,可能有人在玉米地出现了意外情况。
民警通过查询身份证发现,这些物品属于一名87岁的老人。民警联系了老人的家属,老人的儿子立刻赶到了玉米地。
走失老人的儿子 庞先生:把老乡的玉米推倒了一大片。衣物,还有他那个自行车、衣服都在现场。这些东西一看就是我父亲的,但人找不到了。
揪心!老人走失被困玉米地一天一夜
根据老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民警分析,老人极有可能是在去墓地的途中,进入了玉米地。由于正值盛夏,温度很高,老人才将衣物脱去。那么,老人目前是被困在玉米地中,还是已经走了出去呢?
公共场所视频画面显示,老人早在事发前一天就已经离开了家,已经走失了将近20个小时。老人最后出现的位置正是玉米地附近,因此民警判断,老人极有可能还在玉米地中。
襄阳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米庄派出所民警 赵亮:判定老人应该是进入到这片玉米地的深处,因为这片玉米地范围非常大,半径都有400多米。而且现在的玉米长势非常好,有一人多高,一个正常人进去都很难出来,何况是一个87岁的老人。当时非常担心老人的安危,因为当天的气温高达37℃,所以我们立即决定,分了两拨人一起进入玉米地查找。
考虑到老人走失的时间太长了,而且马上到中午,玉米地中的温度极高,民警争分夺秒,立刻派无人机出动寻找。
襄阳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米庄派出所民警 赵亮:我们用无人机,以自行车的遗留现场为中心,向周边半径200多米的范围,一点一点展开搜寻。最终在玉米地的外围一个小水沟的旁边发现了老人。
由于老人已经被困在玉米地将近一天一夜,没吃没喝已经体力不支,家属立刻将他送往医院救治。
走失时间越长 危险几率越高 找寻难度越大
有的老人迷失后,虽然被路人或民警及时发现,但因为很难说清楚住址等个人相关信息,这也让民警护送老人回家的路添了不少波折。另外,老人走失的时间越长,发生危险的概率越高,找寻的难度也会更加困难。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 宋宗合:老人在走失状态下,他是不自知的,他在出行过程当中,等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寻不着回家的路,或者说找不着自己熟悉的环境下他会焦虑,他会着急,他甚至会盲动,走向更远处,或者走向他更陌生的地方。这样的话可能会从一个轻度走失变成一个重度或者深度走失了。
而一旦老人走到更远的地方,找寻的难度就会增大。专家通过对大量老人走失的案例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老人走失的时间越长,发生危险的概率越高。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 宋宗合:老年人走失,三个小时是一个黄金时间,如果三小时之内发现,老年人可能是处于一个安全状态,如果超过三小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危险,或者说找寻不到,或者说自身因为气候的原因,因为交通,因为其他原因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风险。这就是根据我们调研的,接近十多万的案例总结出的一个规律。
梳理案例 发现老人出门大多目标明确
宋宗合院长梳理案件时发现,许多老人是在生活场景中发生的走失。他们往往比较清楚自己出门的目的,却在外出后走失。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 宋宗合:根据我们的调研,老年人如果说他能够独立出行,说明他自己相信我能够在出行的过程中有目标性,我今天出门要买个药买个菜,或者去超市,他目标性很明确。但是在实际场景发生变化,或者自己熟悉的道路,熟悉的标签,熟悉的标志缺失的时候他就很盲目了,或者诱发了一些自己情绪上的一种波动,他就寻不着,很难寻迹了,那就找不着回家的路,就表现出来一个走失状态。
寒夜老人拎着一把新锁 徘徊超市门口
北京警方就处理过这样一起老人走失的警情。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路人发现一名老人在一家超市门口徘徊,她的手中拎着一把刚买的锁,看上去像是迷失了方向。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朝外大街派出所民警 赵保华:当时她身上什么也没有,除了有一把家门钥匙剩下其他什么都没有,包括身份证件,信息什么的都没有,老人言谈话语之中记忆不是特别清楚,从哪方面走的,从哪方面来的,她已经完全都记不清楚了。
虽然记不清关键信息,但是老人比较健谈,和民警聊起天来。根据民警的经验,和老人聊一聊家常的话,或许可以获取到一些重要的线索。
老人忘记名字住址 却清楚记得自己曾是教师
老人虽然不记得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但是,却对自己曾经的职业印象深刻。说到自己曾经在中学教书,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民警:您今年85了吗?您原来是不是在教师楼住过啊?
老人:现在也在那儿住,对着我们楼就是那个学校的操场。我自个儿摸着我也能回去。
民警一边把搜集到的线索告诉派出所的同事,让他们帮忙查询,一边决定开车带着老人往她提到的教职工宿舍走,说不定老人能回忆出更多的事情。
经过查询核实,老人的确是一名退休教师,但她并不住在学校附近的教职工楼,她家在距离走失地点五公里外的地方。于是,民警调转方向,把她送回了家。
深度剖析 走失老人为何不爱携带有身份信息物品
今年6月的一个晚上,武汉警方接到热心路人的报警,在一个公园里,他们发现一位老人来回徘徊,疑似走失。警方立刻赶去救助。
老人晚饭后公园遛弯迷失 随身只带着钥匙
虽然老人记不得住址和家人的联系方式了,但是民警通过与老人沟通得知,他已经吃过晚饭了。民警分析,这名老人有可能是饭后遛弯来到了这个公园,因此他的居住地应该离公园不远。于是,民警打算带着老人到附近的小区转转,说不定老人会想起来些什么。
幸运的是,在公园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民警正巧碰到一位认识老人的居民,在他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老人的居住地址,并把他送回了家。
无独有偶,今年4月23日,湖南衡阳站的广场上有一名白发老人独自徘徊,疑似走失。
广州铁路公安局衡阳公安处衡阳站派出所民警 周小生:老人神色着急,地方口音比较重,说话含糊,也说不出自己的家庭住址。
通过与老人的细心沟通,民警从老人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了老人家女儿的名字。查询后最终联系上老人的家人,并将她安全送回。
预防老人走失 有人建议给老人挂戴上有身份信息的物品
关于如何预防老人走失的问题,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家有老人的市民,他们认为,可以在老人的身上装一些带有身份信息的物品,帮助老人更快回家。
襄阳市民:身上给他做一个小牌子挂着,家里的地址、电话,孩子的姓名都写上去,有的好心人要是看见的话,就会第一时间跟他联系。
武汉市民:写上他的姓名,我们的联系电话给他缝到衣服上面,这种情况我们做过,但是收效不算蛮好,因为他不见得穿那件衣服
很多老人排斥带身份信息物品 认为有病耻感
在实际发生的老人走失案例中,不少老人在外出时,并不会随身携带手环、牌子等带有身份信息的物品。医学专家指出,这样的现象与老人的病耻感有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唐毅:一方面,他可能理解能力下降,就是说他不知道贴在身上的这些GPS定位或者其他的一些标签是为了帮助他,他觉得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这个病耻感,他觉得好像我是不是不太行了,需要这些标识等,可能会让他自我感觉非常的不好。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 宋宗合:我们不要把老年人特殊化,老年人同样需要尊严,需要被尊重,需要让人认为他不是一个衰落的状态,他应该对社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状态。
如何有效防范老人走失问题发生
近期多地民警梳理警情时,还发现这样一个特点,有些老人往往不是一次走失。今年2月,黑龙江哈尔滨民警夜间巡逻时,发现一名老人在路上徘徊。民警发现,自己曾经多次送过她回家。
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燎原街派出所民警 张程轶:老人站在路边,身着非常单薄,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我们便下车询问情况,低头看到老人只穿了一双拖鞋,脚已经冻红了。后来发现老人身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把钥匙。
除了家门钥匙,老人身上没有其他能证明身份信息的物品。民警大概记得老人居住的小区,通过和社区联系,查询到了老人的具体住址,并开车把她送回家。
由于老人没有儿女,自己独居,第二天,民警将老人的情况与社区进行了沟通,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和哈尔滨的这名走失老人一样,在我们报道过的案例中,许多走失老人在出门时,都会带着钥匙。
北京的一名民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老人的钥匙或门禁卡上带有一些身份信息,帮助老人找到回家路的时间也可以缩短不少。
那么,这些走失的老人为什么不带手机、身份证,却在出门时不忘带上钥匙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唐毅:这个确实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第一方面的话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早期的话是一个近期记忆的下降,最近一段时间发现的事儿他记不起来,而身上带钥匙这个事呢,往往都是很多年的一个事了,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这个相当于是一个比较远期的记忆,他往往是不会忘记。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个钥匙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比较亲密的长期的私人物品,会给他带来这种熟悉感,而且他往往在潜意识里,跟家是连在一起的,他有这种安全感。
带钥匙已经成为老人出门时的习惯性动作,家门钥匙对他们来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专家指出,如果能在钥匙上附加身份信息,可以达到无痕的效果。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 宋宗合:怎么样让它变成一个老年人乐于接受,甚至把它当成时尚的一种标签来去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我们把所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变成老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它,让老年人不觉察它是一种特殊的装备或者特殊的设置,这样一种无痕状态,他就能够充分利用这样的工具破解自己可能走失的这样一种现象。
早一点预防,少一点危险。如果我们能把寻找走失老人与很多老人随身携带钥匙的习惯更好地结合,去找到一种寻人甚至预警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让更多老人获益呢?
(总台央视记者 张李彬 曾晓蕾 王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