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强化源头担头 守护碧水北上——湖北全力服务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7日08:50 来源: 湖北日报

丹江口大坝雄姿。

浩浩南水、奔流北上。南水北调工程作为贯通南北的“水”脉,以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彪炳史册,成为人类治水史上的丰碑。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作为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谱写了中华民族水利史上一部壮丽史诗。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龙头工程。2014年12月启动调水以来,累计调水达585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四省市24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8500万。

湖北水利系统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强化“守井人”意识,积极参与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服务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推动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彰显源头省份责任担当,全力开创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推动水域水质提升 打好碧水保卫战

丹江口环库公路有着“中国最美山水公路”美誉。

十堰市神定河治理后清水奔流。

丹江口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确保一库净水北送”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将“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作为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发展规划水安全底线的重要内容。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部门及地方协作配合,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多年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109项指标中有106项达到I类,入库支流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

流域系统治理 河库面貌焕然一新

千里调水,成败在水质;水质好坏,关键看源头,确保水质安全是水源区的首要职责。

湖北水利系统把水质安全摆在重要位置,落实最严格生态保护和库岸管控措施,坚决守护生态安全底线;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谋划实施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美乡村和水系连通、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等水利项目;实施丹江口水库库滨带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岸坡治理、生态修复及水源涵养……

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是流经十堰城区的五条内源纳污河,2012年前,全部属于劣Ⅴ类水体,“五河”年入库总量不到丹江口水库蓄水量的1%。

对这不足1%的入库水量,湖北却付出了100%的努力——持续推进“五河”治理,通过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等六大工程,十堰建成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45座垃圾处理场,配套污水管网2570公里,彻底消除城区79条黑臭水体,经过大刀阔斧的治理,“五河”水质全部消除劣Ⅴ类,“五河”治理被列入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典型。

丹江口库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十一五”以来,累计治理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面积6174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6.48亿元,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006年的9335平方公里减少到2022年底的418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4.44%,提升了19.15%。

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十堰将全市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通过实施“绿满十堰”等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3.86%。

问题显于水上,根源却在岸上。我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着力推进水源地绿色低碳发展,严禁涉水重污染工业项目落户,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产健康养殖和渔业转型发展;坚持节水优先,健全用水总量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截至目前,十堰市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均下降30%以上。

完善体制机制 河湖长“护水先行”

十堰境内河湖流域众多,既有大江大河,又有小河小溪,如何让这些河流清水长流?

围绕共保一库好水,我省持续健全完善河湖长制体系,在丹江口库区设置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201名,落实库域管护人员1463人,确保每一河流、每一流域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当好“守井人”,忠实履行河湖长责任,十堰市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加大“两山”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绩效考评权重,健全四级河湖长、支沟分片包干治理机制,全面实施县域跨界水质考核,推动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在省内率先完成涵盖国家、省、市、县、乡多级联考体系,2021年,十堰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激励,并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

丹江口水库上游流域涉及陕西、湖北、河南3省8市43县600多个乡镇,我省出台跨界河湖“四联机制”指导意见,与河南、陕西建立丹江口库区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深化“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建立水源地保护巡查责任制、水污染事件预防及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共饮共治一江清水。

提升监管能力 守水用上“智慧大脑”

在丹江口水库完成170米蓄水之际,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湖北省从2021年11月起实施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丹江口水库面貌——对境内丹江口库区存在的侵占破坏水域岸线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整治,促进库岸线形态进一步改善、库区行洪蓄洪能力持续增强、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解决水域岸线相关问题,累计恢复岸线长度7.65公里,恢复防洪库容934.24万立方米,复绿库岸面积43.97万平方米。

不断提升库区监管能力,逐步实现丹江口库区执法智能化,建设“环库安保天网工程”,设置176个视频监控点位、233个摄像头和84个云广播;采用执法船、无人机与长江委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开展库区巡查,通过空、地、水三位一体防控,实现库区岸线、水域监管全覆盖,执法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持续开展丹江口库区“打非治违”专项执法行动,对发现的水事违法问题,实行任务、措施、时限、责任“四个清单”管理,强化重点案件查处整改督办,库区水事违法行为呈逐年下降趋势,水事秩序不断好转。

策划:湖北省水利厅

撰文:谢录静 袁静 李杰 郑艳霞 刘伦华

本版图片由湖北省水利厅提供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

引江补汉工程顺利推进

引江补汉工程出水口施工现场。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关键工程——引江补汉工程于2022年7月7日开工建设。截至今年9月,引江补汉工程完成投资24.8亿元,完成主隧洞开挖393米,检修交通洞已完成844米。

工程建成后,将一线连通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增加中线一期工程北调水量,提高中线工程供水保证率。

工程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设计施工总工期108个月,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丹江口水库坝下,沿线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和十堰市丹江口市,输水线路总长194.8千米,为有压单洞自流输水,等效洞径10.2米。设计多年平均调水量为39亿立方米。

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是引江补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工程可研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评估审查,工程规划从三峡库区左岸龙潭溪取水,与引江补汉工程共用取水口,终点至汉江支流蛮河,输水干线长185公里。

立足生态 借力科技

“数字孪生”兴隆枢纽工程取得新进展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如长龙卧波。

9月,江汉平原秋水荡漾,美不胜收。作为汉江梯级开发的大型综合性枢纽工程,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以创新开放为动能,注重绿色均衡发展,让群众共享水利发展红利。

科技赋能,创新智慧水利管理模式。数字孪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是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工程)先行先试建设在我省唯一项目,目前总体建设进度超过90%。

行业争先,树立运行管理标准化标杆。兴隆枢纽管理局注重教育培训、坚持问题导向、打造样板特色、补齐功能短板,近年来标准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22年获得水利部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2023年获“湖北省标准化管理水闸”称号,工程荣获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生态优先,保障野生鱼类畅快洄游。为加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及鱼类保护,兴隆枢纽鱼道于2022年10月起优化升级,新增鱼道延长段174.3米,增设观察室和在线监测系统,打造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鱼道。

心系民生,竭力提升航运保障能力。兴隆水利枢纽今年1月完成船闸首次大修,4月实施通航保障及安全运行应急处置工程,通过对船闸下游引航道疏浚、利用临时围堰抬高下游水位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小流量下通航压力。兴隆船闸今年恢复通航以来,通行船只2900余艘,截至目前,已累计通行船只逾84280艘。

锚定新标杆 建功新时代

引江济汉全面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

沿着引江济汉渠道,长江水一路奔向汉江。

在长江与汉江之间,在美丽的江汉平原,诞生了一条“人间天河”——引江济汉。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引江济汉工程主要从长江上荆江河段附近引水,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含东荆河)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

2014年9月26日建成通水以来,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全面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大禹奖、江汉杯、省第一批标准化管理水闸工程等荣誉称号。

在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引江济汉局对标全国先进调水工程,制定“一流工程、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和管理标准化建设“十四五”规划,争创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成立标准化建设组织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局党委负责人分工负责,每月定期督办,重点推进,干部职工全员参加;并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到南水北调中线江苏水源公司、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管理局等地开展体验式跟班学习,聘请先进单位技术人员开展 “手把手”培训,每年培训干部职工50余人次。

截至8月31日,工程累计从长江引水321亿立方米(实际年均引水量达35亿立方米),惠及汉江下游7个人口密集城区和6个农业灌区,645万亩耕地和889万人。工程建成以来,在防洪抗旱、生态应急补水等方面效益显著,2022年,在抗御19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中,工程满负荷向汉江和长湖东荆河抽调水,获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表扬。

已累计发电2953万度

碾盘山枢纽预计明年10月全部发电

航拍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

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汉江梯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三五”时期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工程位于荆门钟祥市境内,是丹江口工程以下汉江梯级开发的第六级枢纽,以发电、航运为主,兼顾灌溉、供水。

今年6月26日,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预计明年10月,剩余机组全部投产。截至9月26日8时,碾盘山水利枢纽累计发电量2953万度,累计过船1675艘,实际载货92万吨。

碾盘山枢纽于2018年8月开工,建成后将改善区域农田灌溉和安全饮水现状,优化区域能源供给结构,打通黄金水道关键卡点。其中武汉至襄阳的航道等级提升至1000吨级,改善钟祥市46.29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为钟祥城区每年供水1亿立方米,近45万人直接受益。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3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