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张艺谋陈凯歌:古稀少年,复归于真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2日15:37 来源: 南方日报

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电影市场,《坚如磐石》和《志愿军》上演“交锋”。海报上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名字,有那么一刻,叫人出现时空错乱的感觉。

倘若不提醒,恐怕很难意识到,他们一位73岁,一位71岁,已经到了中国人常说的“古稀之年”。

从1978年一同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到1984年两人合作第一部电影,再到今年国庆档的相遇,45年来,张艺谋和陈凯歌堪称“双子星”式的存在。他们总是被拿来比对,也总是被不断揣测。

而今,很多同辈的第五代导演早已淡出影坛,两人却一直活跃在电影市场一线。上了年纪,创作动力却和壮年时候相差无几。

回看此番PK,《坚如磐石》是张艺谋首次挑战犯罪悬疑电影,累计票房破10亿,成为个人第3部票房破10亿元的作品;《志愿军》是陈凯歌“这辈子制作的最宏大的影片”,以7.1分的评分口碑上更胜一筹。

张艺谋总自称为手艺人,陈凯歌自述有少年心。纵使荣誉与争议傍身,他们都步履不停。古稀少年,复归于真。

关于电影,关于追求,在他们两人身上,或许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聊一聊。

交叉的小径

张艺谋出生在西安,家庭出身不好,初中毕业后到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了三年,后来又到了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

这些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农民和工人的艰辛,也是在这段时期,他爱上了摄影。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张艺谋终于等到了命运的转机。这位28岁的超龄考生,“破格”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人生迈向下一个阶段。

陈凯歌进入北电,更像是降格以求。25岁的他原本想当一名作家,踌躇满志报考北大中文系,结果落选,只好选择“子承父业”。陈凯歌出身电影世家,父亲陈怀皑是著名导演,最擅长导演戏曲片,执导的《杨门女将》获得了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相比之下,陈凯歌的少年时代要顺遂得多,不必时常担心温饱,最大的爱好是读诗。也因此,“少年意气”成了陈凯歌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

两人都历经一番下乡、插队的磨练后,考上北电成为同届同学,但性格方面,张艺谋和陈凯歌截然不同。在进入北电之前,张艺谋从未接触过电影。在这群同学眼里,他浑身上下写满了“土”字。但这种看待,只会激励张艺谋更加用功。以求上进,买不起书,他就硬生生抄了20万字。如果说陈凯歌是凭着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耳濡目染来奠定诗人般的导演风格,那张艺谋便是在沉默的学习、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用技术来呈现艺术的电影道路。

毕业后的分配,冥冥之中是对两人来路的映照:陈凯歌留在了北京,进了儿童电影制片厂,而张艺谋分配去了刚成立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在遥远的广西,张艺谋有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伯乐。1983年,通过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担任摄影师,张艺谋赢得了电影界的关注。这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也被誉为“第五代”电影人的开山之作。

拍《黄土地》时的陈凯歌和张艺谋。

次年一部《黄土地》,让张艺谋和陈凯歌实现首次合作,也拨动了他们命运的齿轮。

柯蓝的小说《深谷回声》要改编成电影《黄土地》,由广西电影制片厂主控发行。影片早早定下张艺谋做摄影师,在张艺谋和何群的鼎力推荐下,陈凯歌成为影片导演。

《黄土地》面世,石破天惊,有影评人甚至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中国影片”。自此,两个小伙子真正站上了中国影坛的舞台。

在顶峰相见

因为创作上的分歧,在合作拍完第二部电影《大阅兵》之后,两人分道扬镳。

某种程度上,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影坛之路也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尝试去做演员。受陈凯歌推荐,张艺谋主演了《老井》,一举拿下金鸡奖、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以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陈凯歌客串了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据说他得到了这位国际名导的赏识。

导演是“掌舵者”,不仅要有过人的天赋和自我表达,还需要了解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工种。换而言之,做摄影师也好,当演员也好,都为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导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好运连连眷顾张艺谋。转型导演的他,接连推出《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四部佳作。

《红高粱》夺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令张艺谋在国际影坛上一鸣惊人。

在国内,电影引发的热潮不容小觑,据说当时一张几毛钱的电影票被炒到了最高10元。1988年春节后,原著作者莫言走在深夜北京的马路上,还能听到有人在唱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影确实是了不得。”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双双提名奥斯卡,后者还拿下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1994年,张艺谋凭《活着》拿下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实现“大满贯”成就。这一在国内至今还是唯一的荣誉,超越个人,代表着中国电影人的无上荣光。

相较之下,陈凯歌不如张艺谋“高产”,但《孩子王》和《霸王别姬》亦足以青史留名。

《孩子王》被视为陈凯歌最具艺术才华的作品,虽说在戛纳遇冷,没有夺奖。但正是这部片子,让汤臣的老板娘徐枫看中陈凯歌的能力,说动他去拍《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这部和《活着》同年诞生的影片,终于助“三征”戛纳的陈凯歌夺得金棕榈,了却他的心愿,也让张陈在电影界的顶峰相见。

《霸王别姬》经典到什么程度?有影迷冠之以导演的“绝唱”,很多人觉得陈凯歌毕生的灵气和艺术功力都灌注在这部剧中,导致后来的作品无法再有突破。

在职业这一阶段,他们都已达成了“通关成就”,当之无愧的第五代导演之光。虽然这未必是电影艺术最好的时代,但对张艺谋和陈凯歌来说,这一定是他们创作状态最好、最纯粹的时代。

迎合与回归

进入新世纪,一切开始变化。

彼时,内地经济飞速发展,观众渴望看到更多国产大片,电影市场实行院线制,对制片、发行及放映进行改革。

第五代导演们各自回应着市场和时代的变化,两位导演进军商业片,但是喜忧参半。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都褒贬不一。《英雄》尽管票房放到今天相当于100亿,当时却被喷得体无完肤。有人认为它空有华丽的外表,内里却极其空洞,甚至慨叹:“张艺谋江郎才尽了。”

《无极》投资2亿元,口碑全线崩盘。许多年轻朋友知道陈凯歌,就是从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的这场全民恶搞狂潮中听说的。陈凯歌差点与短片制作者胡戈对簿公堂,不过最终不了了之。相比之下,张艺谋倒很看得开,当记者向老谋子发问“如果你的电影被人在网上恶搞,会有什么反应?”,张艺谋说:我不介意,我会与民同乐。

张艺谋挨骂,背后还留有一份期待;对陈凯歌的评价,或许连期待也已经失去了。有人说,陈凯歌用一辈子证明《霸王别姬》不是他拍的。

实际上,在商业的道路上,张艺谋走得也并非顺畅,从一系列影片的豆瓣评分可窥一斑——《满城尽带黄金甲》5.9分,《三枪拍案惊奇》4.8分。这些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对于色彩与形式感的执着,却被认为太过注重形式感而忽略了故事本身。

张艺谋也承认,自开始拍《英雄》以来,他就一直在被票房所牵扯着,而这种牵扯又是他必须去面对的,“我们要两条腿走路,除了有情怀,也需要有质量的商业电影去占领这个阵地。”而在陈凯歌这一边,还有另一层尴尬。钟情历史、哲学等宏大命题的陈凯歌,当他做回自己时,电影往往引人入胜;一旦开始迎合观众,风评就立刻垮塌。这一点,直观地反映在《赵氏孤儿》《道士下山》《妖猫传》中。

彼时,除了拍摄商业大片,二人尝试进军好莱坞。不管是陈凯歌执导的《温柔地杀我》,还是张艺谋执导的《长城》,口碑都表现不济。尽管被称为“国师”,张艺谋照旧有太多左右不了的事。拍摄《长城》时,他不习惯好莱坞大片的制片人主导制度,受到的创作制约太多。

他说收获就是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来,做自己擅长的。选择重新回归自我,拍摄了《影》《一秒钟》。《影》也被认为,使得张艺谋找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

在《妖猫传》之后,陈凯歌一头扎进硬核主旋律的怀抱。过去四年,先后拍了《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志愿军》三部曲。

当第五代导演逐渐隐退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两人还在一线?或许翻开1985年陈凯歌写的《秦国人——记张艺谋》能找到答案:“西望长安绣成堆。张艺谋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后生。不是因为名字,而是他打了实在的主意,为艺谋,不为稻粱谋。”无论他们拍历史题材,还是所谓关注人的命运;无论拍文艺片,还是所谓商业片,他们都明确意识到他们有使命感,这也是他们创作的动力。

古稀的少年

进入新世纪第三个10年,题材越拍越“大”的陈凯歌,也在改变。

被嘲了十多年的陈凯歌,已经会安慰自己:“人生在世,最不应该有的就是过多的纠结。如果我特别脆弱,或者我受过特别多的负面影响的话,我不会仍然再兴高采烈地拍电影。”

也有人会称他为“大师”,陈凯歌自认跟他永远没有关系。“大师是功成名就,我还有少年心。”他在早年的自传中自称“少年凯歌”,他自己似乎也永远地停留在了“少年时代”,又或者,“少年”本就是陈凯歌的天性。在他看来,少年意味着初心,意味着生命力。过往的陈凯歌经典作品,多有“浪漫质地”,或者可称之为“诗意”。细品新作,画风也有所转变。有网友说,《志愿军》不像是陈凯歌的作品,因为它太写实了,不够“浪漫”。

自《影》之后,张艺谋的影调愈发低调内敛,不再张扬。他尝试各种类型,大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态度。总结其近年来的作品《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和《坚如磐石》,突出特点是:简单、直给、效率高。

之前《十三邀》对谈张艺谋,能感觉到许知远有一点小小的失望。张艺谋似乎并没有显露出那种超越时代的“国师”气魄,他就像是老实的打工人:时代给我什么,我就接过什么;欣然接受一切,然后埋头做事。他设想过,若当年考了畜牧系,他今天很可能就是内蒙古的一个兽医,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的兽医。张艺谋眼下不再追求拍出一鸣惊人的作品,不想把自己“弄得像博物馆似的”,好像每部电影都要掷地有声。他尊崇黑泽明导演八十高龄在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的一句话:“我今天还在学习拍电影”,这也是他的内心认知。张艺谋说,“也很庆幸,我们这个年龄,作品还有人看。作品被大家骂、被大家夸,被讨论,说明大家还有兴趣看,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

世界也同电影一样充满戏剧性,曾经遭遇差评的《英雄》,豆瓣评分回到7.6分,《荆轲刺秦王》更是有8.2分。很多人表示,应该“重新认识”他们的电影。

接下来,张艺谋将推出法制题材新作《第二十条》;完成《志愿军》三部曲后,陈凯歌或会聚焦柴可夫斯基的传记故事,开启新电影《天鹅之歌》。

不管怎样,还是希望他们能一直拍下去。毕竟,需要承认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能数十年一直保持在顶峰水准,有能力并想一直拍下去的导演,屈指可数。

身为古稀“少年”,他们还在继续带着中国电影往前冲。(作者刘长欣 张思毅 魏伯航)

【责任编辑:周晓燕】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