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一粒种子的“旅行”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3日09:04 来源: 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谭琼辉 阮 璐 谭发馨

11月1日,秋高气爽,位于海拔1680米的恩施市新塘乡下坝村长岭岗组的华中药用植物园内,科研人员正抢时采集珙桐种子。

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副所长张美德介绍,这些珙桐树由科研人员于2005年从宣恩县七姊妹山采集珙桐种子育苗而成,目前有少量开花结果。这意味着华中药用植物园实现了珙桐从就地保护向迁地保护的转变。

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少数在南方地区幸存,是名副其实的植物“活化石”。

1979年,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依托恩施州“华中药库”资源优势,实现药用植物迁地保护,破解了近百种珍贵药用植物尤其是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迁地引种栽培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华中药用植物园共保育华中地区药用植物1680余种,其中,珙桐80余棵。

抢救性收集和贮存种子、保存濒危植物遗传资源……近年来,张美德带领研究人员遍访武陵山区。为保证同一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人员翻山越岭,足迹遍布华中地区,只为在不同地点采集同一植物的种子。

“进山采集种子的路上,经常遭遇恶劣天气,被蚊虫叮咬、擦伤划伤更是家常便饭。”张美德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6年6月的一天,他带领3名科研人员和2名学生,从宣恩县椿木营乡出发,前往七姊妹山寻找种子,途中被蛇攻击,险些受伤。

张美德和研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将采集到的珙桐种子用专用袋密封好,贴上标签,带回被称为“种子方舟”的湖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保存。常温下,普通种子在种质库最多保存一年至两年。为延长种子寿命,必须先经过低温、干燥等处理,再入库保存。

“这是全省首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于2019年建成,实现了湖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从‘0到1’的突破。”张美德说。

湖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位于州城,设计库容3万份,是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湖北分库。种质库立足湖北省,面向华中地区,辐射周边湖南、江西、重庆等省市,开展野生及栽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

目前,已入库保存华中地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4100多份,涉及500多种珍稀、濒危以及具备重要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其中,收集数量较多的有厚朴、白术、大黄、党参、玄参、当归、独活等药用植物品种。

种质库原本保存有一批珙桐种子,受设备和技术限制,仅能实现种子的短期(5年至10年)、中期(15年至20年)保存。为实现种子的长期(50年)保存,种质库每年向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提供200余份华中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其中包括采集自恩施的珙桐种子。

“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是采集珙桐种子的最佳时间。”张美德说,采集种子前要多次到现场踩点,记录待采种子的成熟时间,再在相应时间点前去采集。

在种质库处理室,工作台上堆放着数千粒珙桐种子。管理员程衡聚精会神地去除果肉、留下种子,再仔细擦拭干净。

“采集回来的种子需经过杂质清理、活力检测、干燥处理等程序,留下颗粒饱满、新鲜、有光泽、没有病虫害的优良种子,然后包装、编码,再经过缓冲间存入低温库。同时,将种子信息录入数据库。”程衡介绍。

准备就绪后,程衡将精心挑选出来的珙桐种子送进种质库。打开冷库门,寒气扑面而来,种质库温度低,工作人员每次都需穿戴专用工作服和防冻手套,才能入库操作。

程衡小心翼翼地将装着珙桐种子的密封袋摆放在置物架上。至此,一粒珙桐种子完成了从树上到种质库的“旅程”。

放眼望去,一排排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贴有不同标签的密封袋。这些从各地采集回来的药用植物种子,已在这里放置了许多年,聚集起一艘庞大的“种子方舟”。

张美德表示,通过种质库保存,可有效保护我省90%以上的药用植物资源。“当一个药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时,我们就会启用这些保存的种质资源,让这一药用植物重焕生机,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