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氢阳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创造性地将氢气通过催化剂与有机液体发生化学反应,制成安全稳定的“氢油”。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从氢气的制取、储运到加注、应用,武汉氢能产业链经过多年积淀,已逐步完善并形成规模效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集聚超60家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主要分布在武汉经开区、青山区等区域,共同打造氢能产业闭环。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企业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专家学者。受访者不约而同谈到,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武汉在氢能相关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正努力打造中国氢能枢纽城市。
■ 氢燃料电池、氢气内燃机
在武汉产出
近日,记者走进武汉理工氢电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理工氢电”)研发实验室看到,研发人员正在对膜电极产品的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完善。
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设备。该公司总经理田明星介绍,过去多年来,在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潘牧的带领下,研发团队推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膜电极产品,先后出口至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武汉理工氢电CCM型膜电极产线在武汉经开区建成投产,成功开发国内首批膜电极定制设备,建成燃料电池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跻身全球膜电极供应商前列。
“今年,我们的膜电极产品又有了新的突破!”田明星向记者介绍,氢燃料电池寿命短是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之一。今年,研发团队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推出了全新一代膜电极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将氢燃料电池寿命提高1倍左右,争取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在今年举办的第六届进博会上,世界500强企业康明斯带来旗下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涵盖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设备、储氢瓶以及多元应用场景。
在武汉,这家动力技术领域巨头企业也在大力布局氢能产业。
“今年,对我们来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财务总监王国胜表示,康明斯聚焦氢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持续加大在汉投入。
年初,康明斯氢动力大楼在武汉经开区顺利建成投用,不到半个月时间,工程师团队在此成功实现一款氢气内燃机点火。这个月,团队再度完成另一款氢气内燃机点火。
王国胜介绍,康明斯在汉研发的这两款氢气内燃机在功率、热效率等技术层面,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目前已经进入后续研发阶段,预计2027年正式进入商用市场,满足长途高速物流等场景的使用需求。
除了氢气内燃机,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康明斯同样拿出了拳头产品,明年还将跟进研发全新功率段的氢燃料电池。
记者了解到,通过多年培育,武汉氢能产业中不仅有国家电投、东风、三峡集团、武钢等“国家队”,也有康明斯、空气产品公司等多家外企,更涌现出一大批本土创新企业,形成各类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 将氢气变“氢油”
武汉企业攻克氢气储运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山区目前已初步形成“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特别是在氢气的制取上,随着武钢气体焦炉煤气制氢和“华中气体岛”高纯度制氢项目竣工,能为全市提供充足氢能资源。
“青山区在制氢领域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武钢气体和中韩石化两家企业年制氢规模可达25万吨,这个产量在全国都十分可观。”业内人士认为,青山区在钢铁、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利于培育和引进氢气储运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氢燃料电堆新材料研发等氢能下游企业。
“青山氢能产业园以氢能产业链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氢能产业生态圈,涵盖了氢能制备、氢能储存、氢能运输、氢能应用等各环节,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在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特聘专家雷洪钧看来,武汉近年来推动建成了多个氢能产业园和研发中心,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加速形成。
氢气的储存、运输,被看作是整个产业链里难度最大的一环。
由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程寒松创立的武汉氢阳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正着力解决这一难题,创造性地将氢气通过催化剂与有机液体发生化学反应,制成安全稳定的“氢油”,可在常温常压下运输,并利用脱氢装置将“氢油”进行脱氢处理,还原出符合标准的氢气。
去年3月,程寒松教授团队的液态储氢技术成功列入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今年,氢阳能源的这一示范项目已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实现全流程贯通。
与此同时,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今年获授牌“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已建成高压气体装备综合测试中心,具备高压、大排量氢能装备试验测试和检验评价能力。
■ 武汉已构建形成了
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在氢能示范应用这一环,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武汉市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489辆,全市已落地11座加氢站,其中6座已建成投用。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氢能各环节应用场景将更加完善,成本也会不断下探,不久的将来会迎来爆发式发展。
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有望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产业支持政策,我国氢能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
“武汉市已经构建形成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和‘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领域的区域产业生态圈。”12月14日召开的武汉市氢能产业促进会年度会员大会上,促进会秘书长万俊明介绍,今年以来,武汉氢能产业“朋友圈”持续壮大,相关企业数量已达到62家,涉及氢能产业各个环节。
据悉,武汉市氢能产业促进会由国家电投、宝武集团、东风集团、三峡集团、延长石油集团、武汉理工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旨在推动国内外氢能产业链有序共享和联结,促进武汉市氢能产业快速、健康、高效发展。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注意到,早在2005年前后,武汉就开始前瞻性布局氢能产业。过去3年,武汉相继出台《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氢能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划文件,明确提出要打造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协同发展的中国氢能枢纽城市,并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我们始终坚持扎根武汉,就是持续看好武汉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田明星表示,作为成长于高校的创新企业,理工氢电始终高度认可武汉的创新能力和产学研氛围,武汉还拥有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优势,发展氢能产业前景广阔。
他同时提到,氢能当前正处在加速产业化阶段,武汉应努力打造更多氢能商业示范应用场景,增强自身特色和优势。
“氢能产业发展十分火热,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雷洪钧认为,武汉要持续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