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徐晶 吴菡 黄浦
一纸信笺、一份关切、一生珍藏。
毛主席写给翟作军的亲笔信(通讯员 周泽楠 摄)
“作军同志,我们都好,希望你好好学习,祝好……”熟悉的“毛体”,纵横驰骋、淋漓奔放,字里行间满是关切与希冀。
毛主席写给翟作军的亲笔信信封(通讯员 周泽楠 摄)
前不久,这封珍贵的毛主席亲笔信入藏湖北革命军事馆,打开尘封近70载的记忆。
1月9日,记者来到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警卫班长的翟作军故居,揭秘亲笔信背后的故事。
翟作军之女翟林介绍,父亲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贴身警卫员,在主席身边有七年多的时间,这封信是1955年12月12日毛主席写给在太原空军第一文化速成学校学习的翟作军的回信。
作为一名曾经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忠诚卫士,这无疑是他一生的珍藏。
“‘藏家’不如‘藏国’。如今父亲走了十余年,希望能够将他珍藏一生的回忆,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一起缅怀、致敬一代伟人。”翟林说。
1937年,毛主席(右)和翟作军(左)在延安凤凰山合影。
一句“好好学习” 一生永恒的座右铭——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学习成长的“小战士”
回信中的一句“好好学习”是毛主席对身边“小战士”们的深切关怀与深情厚望。
1938年,毛泽东与警卫员在延安凤凰山合影。
在大家眼中,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而对像翟作军一样日夜守护在他身边的“小战士”来说,主席平易近人、关怀备至,总能让大家感受到长辈的慈爱和师长般的关爱。
翟作军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里,13岁时被父亲送去木厂里当学徒,常常挨打、吃不饱饭,受尽老财主的折磨。
1936年的春天,红军战士来到了他所在的小镇,打土豪、开仓济贫,给翟作军的生活带来了一束光线,照亮了他本应黑暗的人生。
“跟着红军走,穷人才有出路。”怀抱着这样朴素的信念,翟作军毅然踏上了从军的旅途。
不久后,组织将他调至西北保卫局警卫队学习,这里的学员全是十几岁的小伙子,人人都是思想好、身体强壮的革命战士。
1937年10月的一天下午,翟作军迎来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经过党组织的严格审查,翟作军被调到毛主席身边任警卫员,负责安保及勤务工作。
在主席身边的七年多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毛主席不仅关心翟作军的生活学习,还教他读书写字,引领着他走向知识的殿堂。
在凤凰山麓那孔陈设简陋的窑洞里,看着毛主席夜以继日地读书思考、笔耕不辍,翟作军的内心也逐渐燃起了对学习的渴望。
在回忆录中,他动情地写到,在百端待举、日理万机中,毛主席仍像慈父般关心着身边的警卫人员的生活和学习,时常到大家的窑洞里聊天。
一天傍晚,翟作军正坐在院内的柳树下,结结巴巴地念着报纸上的内容。
这时,一位身材魁伟,神采奕奕的人出现在翟作军身后,脸上还带着慈祥的笑容。
“你在看什么报纸?”面对毛主席的询问,翟作军有些紧张,支支吾吾地回复自己正在看《解放日报》,有些地方还是看不太懂。
毛主席接过报纸,依照他画圈的位置,一字一句耐心解释着,还通过有趣易懂的比喻为翟作军讲解稍显晦涩的表述。
结束后,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关切地说:“抓紧看报、学文化是重要的。但是天黑了就不要再看书了,对眼睛不好。”听完这话,翟作军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此后不久,听说有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他立刻兴奋地报名,毛主席也欣然同意。后来,还亲笔介绍翟作军去了边区师范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正是这份关怀,持续激励着他学习进步。离开主席后,翟作军还时常写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近况。
收到毛主席的这封亲笔回信时,他正在空军太原第一文化速成中学继续学习。
“信中提到的‘好好学习’就像父亲一生永恒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不断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翟林说,直到去世前,父亲都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一则写作轶事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让伟人的精神品格代代相传。”
一铺炕、一张石凳、狭小阴暗的窑洞内,毛主席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定乾坤。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在恶劣的环境中,毛主席挥笔写下《实践论》《论持久战》等一篇篇哲学著作,指挥打赢了一场场战役,取得了一次次伟大胜利。
在纪念册中,翟作军回忆了自己亲眼见证《论持久战》诞生过程中的一则趣事——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等著作。图为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资料图)
那时,为彻底批驳当时社会上弥漫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坚定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毛泽东决定撰写一部关于抗战理论的著作,为抗日战争指明前进方向。
为了尽快完成著作,毛主席废寝忘食,连续八九天足不出户。哪怕是困得不行了,也只叫翟作军他们给他端盆水,洗洗脸又继续写作。
翟作军那时并不知道他在写什么,只记得见到毛主席时,他的双眼布满红丝,宽阔的面颊明显消瘦下去了,颧骨也凸了出来,脸上还浮起一层淡淡的黑釉,这让大家都十分担心。
窑洞里的冬天很冷,晚上西北风刮得窗户纸“哗、哗”直响。
一天夜里,正在值班的翟作军刚将一盆炭火端进去不久,忽然就听到毛主席的喊叫声。
他连忙冲进去,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旧布烂棉花烧了的焦糊味,主席正弯着腰脱棉鞋,两只脚上还冒着烟,右脚的棉鞋连帮带底烧没了,裂开了一个大口子。
翟作军赶紧过去帮毛主席将棉鞋脱下来,用暖壶里的水浇灭。
毛主席看着烧坏的鞋哈哈大笑,说:“怎么搞的?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就烧了。”惊魂未定的翟作军看着主席,也跟着笑了起来,赶紧嘱咐他早点休息。
后来的一天夜里,毛主席终于停笔,长长地舒了口气,将一摞书稿递给翟作军说:“小翟,快把这个书送到延河边的清凉山解放社去。”拿回油印的单行本后,翟作军这才看到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
这段时间的亲眼见证,也让翟作军对于毛主席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厚的人民情怀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敬佩。
后来,主席在北京、武汉先后两次接见翟作军,两人一起吃着朴素的菜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回忆着延安时期的苦与乐。
“主席,我脑子里老忘不了您写《论持久战》时的情形。那时候,您一连一个多星期不睡觉啊!”翟作军激动地回忆道,毛主席也只是淡淡地笑着,继续吃着手中的馒头。
让翟作军深受感动的是,两次会见中,毛主席都特意提到他的家乡河南济源,关心着那里的小麦生产、水土保持工作。而他只有在第一天报到的时候,提到过自己的家乡,可见毛主席对他的关怀和对民情的体察之深。
毛泽东送给翟作军的照片
“父亲用他的一生诠释对党、对主席的忠诚。他常常说,毛主席的伟大精神品格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希望可以通过毛主席的亲笔书信,将伟人的精神代代传承。”翟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