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微短剧的优质化应有辩证思维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5日09:00 来源: 文汇报

微短剧日益成为当下活跃的影视类型。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2023年中国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而Reelshort这款短剧App在北美的爆火,也证明了微短剧在全球市场中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在短暂“狂欢”之后,微短剧必将逐渐走上规范化和优质化之路。但相比于规范化,微短剧的优质化并非一个想当然的口号,其间也隐藏着一些需要廓清的问题。

短视频时代的影视形态

微短剧的爆火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与时代的互动和共振。要讨论微短剧的优质化,必须先对其进行本体性的界定。

可以说,微短剧是当下这个短视频时代的典型影视形态,微短剧和短视频的同构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两者在形态上均呈现出“短”和“竖屏”的特质。微短剧之“短”,不仅体现在单集时长上,即一般在几十秒到15分钟之间,也体现在制作周期上——在一般情况下,编剧一个月可创作一至两部剧本,摄制团队一周内就能完成拍摄,一个月内就能完成后期的剪辑和制作。而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接受偏好,微短剧常主动选择竖屏呈现形态。

其次,两者在机制上均吸纳了网络文学的某些特质。微短剧与网络文学存在共生关系:微短剧常改编自网络文学,因而偏好甜宠、逆袭、重生、穿越等自带爽感的内容;其编剧也常由网络文学作者转行或兼任;更重要的是,两者在结构模式上呈现出相当的一致性。笔者曾指出,影视解说类视频集中显现了短视频的机制,剧情的完整演进让位给一个个“爽点”,而这正是短视频与网络文学的共性。微短剧则实现了对这种机制的正当化,它真正使剧集结构与爽点呈现、卖点营销相互内化,比如前一集的终点往往就是剧情被延宕的爽点,指向下一集的播放。改编自同名玄幻小说的《武极天尊》在发布一天内就突破了1000万的用户“消耗”,虽然它剧情老套,特效普通,但不影响它靠反转、逆袭、复仇等要素成为爆款。

其三,两者在受众上存在极大交叉,在接受方式上均呈现出碎片化特质。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5亿,微短剧的受众大部分与之重合。微短剧的消费形态往往是碎片化的,受众不是利用集中时间连贯看完,而是利用零散时间分批追完。这种消费形态既是时代塑造的结果,也由受众自身的职业身份所决定,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职业人员占了微短剧受众的很大一部分,他们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都是不规整的、零散的、机动的,因而在视频消费上也呈现出类似特征。

最后,两者的根本逻辑都是依托平台以追求流量和变现。目前,微短剧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单集充值和集中订阅,而流量是实现它的基础。因此,“投流”(定向流量投放)是制作方主要的资金投入,并极大影响着该剧能否成为爆款,“投流手”作为职业成为微短剧运作中的重要一环,并面临着极大的业绩考核压力。投流是制作方与平台相互依存的重要表征,其共同诉求是变现和盈利。

微短剧优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微短剧的求利本质及对人性的迎合,必然要求对其加强监管。2023年11月15日,有关部门宣布开展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在全网下架了《黑莲花上位手册》等20余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劣质、低俗,还肆意宣扬错误的价值观。由此,推动微短剧的优质化有其必要性。

微短剧的优质化主要有两股助推力,一是国家层面的引导和监管,二是制作方自身的追求和用心。这两股力量是相互配合的:只有在国家的有力监管之下,微短剧的盈利才必须依靠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否则单靠纯粹的艺术追求无法形成持久而强大的驱动。目前,王晶、高亚麟等专业、有名的导演和演员也开始进军微短剧,更多资本和专业人员的涌入致使微短剧产业竞争强化,成本提高,也迫使制作方打磨出更精良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微短剧目前普遍存在的摄制技术不高、演员演技不佳等问题,并非制约其发展的长期问题。

微短剧优质化,最核心的是要从其媒介本体性入手。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始终强调不同艺术类型所具有的特殊本体性,如绘画的平面性、雕塑的三维性等。微短剧的精品化要抓住“短”这一根本特性。这是对影视剧“注水”现象的有力纠偏,它能以更聚焦的方式呈现冲突,直击要害,省去无关、冗余的场面,做到“短”而“精”。比如16集微短剧《全职主夫培养计划》,各集之间虽有断裂感,但基本抓住了家庭、职场生活中的核心场景,其逻辑和节奏是顺畅的,因而观众完全能够将其补全、综合为完整叙事。相比之下,一些微短剧被网络文学体例侵蚀,长达七八十集,就很容易导致艺术上的失败。

另一方面,微短剧的优质化还需考虑影视艺术的共性。除了通常所说的在题材上向现实扩展,摆脱对网络文学的过分依赖之外,还可在艺术上加强设计。比如《牌局》在叙事上借由一个牌局将死亡谜团抽丝剥茧,并且每集都进行视点切换,揭露各个人物的隐秘心理和动机;当剧情演进到中间时又引入另一案件,环环相扣。如此设计,从结构上看,从牌局始,由牌局终,并且形成了剧集与小说的互文性,小说内故事与小说外故事的重叠、转化、变形直到结尾才被揭示出来;从本体性上看,其总时长掐头去尾基本接近一部电影,但却无法直接表现为电影形态,因为它以每集为单位进行视点切换和心灵剖析,这与分集形式是完全匹配的。可以说,《牌局》在保持微短剧本体性的前提下对艺术形式做出了开拓。

微短剧优质化的难题及其应对

微短剧的优质化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也要看到它面临的难题和困境。

这首先来自微短剧自身特性的制约。微短剧之“短”既可进行艺术设计,却也成为制约它的方面。一则集数之短使其失去了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所需的足够长度和厚度,二则时长之短使很多情节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掠过。微短剧的本质要求它不能过分延长单集时长并减少总集数,而是必须采用相反的结构策略。这导致它倾向于利用各集聚焦于不同场景和主题,而较易忽略集与集之间场景的完整性和情节的连贯性。

仍以《牌局》为例,虽然它围绕分集进行了艺术构思,但依然存在集与集之间的断裂问题,且其内部的当前和过往两个故事之间的链接比较突兀,另一关键案情也并未得到清晰呈现,这些缺陷都受制于其短剧的本质。

并且,一些微短剧在优质化过程中丧失了自身的本体性,比如采用横屏形式、过分裁切集数,致使与其他影视类型相混淆。以备受赞誉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其制作精良,立意深远,但总共只有三集,且每集时长差异较大,它更像是一个披着短剧外衣的短片。

此外,还有一个更根本也更棘手的难题,即受众悖论问题。作为一种靠市场生存的产业,微短剧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受众付费,因此,谈论其质量的提升,在坚守价值底线的前提下,不能脱离开受众的审美趣味。否则,原有受众不再为其埋单,新的受众又不愿从传统影视类型转来,它作为一个产业的存在基础就会被动摇。

从上述两个角度看,微短剧的优质化会受到来自自身的一定阻力。那该如何应对?不妨再以网络文学作为参照,事实上,“网络文学的优质化”这一命题同样存在争议,反对者也常从网络文学的媒介本体性角度立论。但近些年,我们确实看到了网络文学领域所发生的题材转向、审美转向等优质化趋势,其背后离不开学界、业界对网络受众观看心理的研究和对文艺样式美学形态的探索。对于微短剧,也同样如此。微短剧的市场模式和发展样态仍在不断洗牌,推动微短剧的优质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和应有方向。相信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微短剧将更好发挥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消费形态的独特的社会作用。

(作者李雨轩,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