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号”火箭成功发射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供图)
“5、4、3、2、1,点火!”
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同批进场的4枚快舟火箭中的最后一枚发射成功,快舟火箭创造了“一次进场,四发四成”的航天发射佳绩,不仅实现了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更吹响了武汉市新洲区冲刺“开门红”的冲锋号。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火箭,正是产自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已构建起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齐聚的产业主链。目前,该基地已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按计划,未来将打造成千亿元产值的航天产业基地。
“这是新洲智造实现换道超车的崭新赛道。”新洲区有关负责人说,“新洲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深地深海深空、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发展主引擎。”
以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
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其中,“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开拓数字新赛道”,是武汉市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两大重要举措。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市提出,要做强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就包括商业航天,并提出2024年该产业营业收入要增长20%以上,努力打造中国星谷,积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构筑制造强市新优势”。
关于数字经济,武汉市提出,要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应用体系化标准化,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创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对武汉而言,商业航天产业的主战场在新洲区。
2016年8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航天科工集团落子新洲。由此,新洲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承载地,后被命名为“中国星谷”。
位于新洲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吴毅 摄)
新洲区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引领,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布局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千亿产值航天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洲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与此同时,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不断探索更多航天技术应用场景,拓展商业航天的发展模式,以“通导遥一体化”(通信、导航、遥感)为依托,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助力武汉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洲区将深入落实省市要求,担当作为,振奋精神,奋起直追,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中走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新洲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航天产业: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集群化发展
2021年10月27日14时19分,命名为“快舟·新洲”号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一星”方式成功将一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新洲”号,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下线的首批火箭之一。
“快舟·新洲”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武汉航天产业已开启规模化生产。此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捷报频传,在2023年更是迎来高光时刻。
2023年8月1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将和德三号A-E星等5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4个月后的12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又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天目一号掩星探测星座19星、20星、21星、22星送入预定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射的四颗天目一号卫星,由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在武汉总装完成,主要用于获取全球大气环境要素信息,星座建成后可实现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的立体化、一体化业务探测。
新洲区政府有关人士介绍,快舟系列火箭是地地道道的“新洲造”。“目前,快舟系列火箭已成功发射20多次,将40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一家专注运载火箭研发、生产和发射履约的高科技企业,火箭公司将智能制造能力和数字化总装集成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2023年,火箭公司入选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截至目前,火箭公司已经实现最高年产50枚火箭的能力。
与火箭公司一路之隔的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间公司),则入选武汉市“2023年武汉标杆智能工厂”。
空间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适应我国低轨星座快速部署的需求,空间公司于2019年开始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卫星产业园,打造卫星规模化生产能力。2021年5月,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卫星产业园建成,首颗“新洲造”卫星顺利下线。
卫星产业园建成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沈雷平 摄)
据了解,该产线投用两年多来,经过不断迭代优化,实现了不同产品的柔性共线生产,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不同型号卫星的组装、集成、测试等生产任务,单星生产周期缩短80%以上。截至目前,该产线已完成数十颗卫星下线。
目前,卫星产业园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将建设卫星配套产品部组件研制厂房与科研配套保障中心,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将具备卫星核心部组件、单机产品自主研制和吨级大卫星平台总装集成测试的能力。
数字经济:“通导遥一体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近年来,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当前,武汉市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面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涂装有各类品牌元素的“新洲造”火箭一飞冲天,新洲区数字经济发展也迈入快车道。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行云公司)测运控中心,千里之外的中欧班列集装箱地理位置、开闭状态以及仓内温湿度等信息,均实时显示在中心的大屏幕上。
行云公司测运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应用正是遥感卫星、卫星互联网和航天技术在环境监测、智慧出行、应急通信等领域交叉后诞生的商业航天发展模式,能为“一带一路”国际货运安全、“第三极”科学考察、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海洋强国建设等领域提供强力数据支撑。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行云公司行云卫星(航天三江供图)
商业航天数据不仅应用于“高大上”的项目,也能服务于城市治理。
2023年,新洲区双柳街在国内率先利用行云公司的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对辖区内违法建设、违法占地等破坏资源环境行为的动态监测,辖区内“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监测实现智能化全覆盖,“两违”监管水平全面提升。
同年4月,武汉市政府牵手行云公司打造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卫星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为政府公共需求统筹发布、通导遥卫星数据查询和获取、定制化的数据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武汉加快建设“数字城市”。
目前,该公共服务平台已完成 1.0 版本建设并上线运营。中欧班列集装箱监管系统、租赁资产监管系统、运营车辆监管系统、城市“两违”监管系统、洪涝灾害智能分析系统、安全应急应用系统、电力安全应用系统、水务和湖泊监测应用系统、数字农业监测应用系统等已接入平台。
行云公司表示,将把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数据资源最全、“通导遥一体化”、服务能力最强的综合性卫星数据与产品的共享交换服务系统。
(通讯员程书雄 王林军 袁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