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
新兴技术带来的各种新消费场景
消费者在网购、移动支付、网络营销等过程中
引发大量个人隐私泄露、名誉受损、网络诈骗等安全隐患。
今天鄂小豚
带你看一看真实案例,为你避坑!
如果遇到这类问题,
请举报!
1.“刷脸”有风险!
“扫码”、“刷脸”
只是对着手机
点点头、眨眨眼、摁一摁?
其实
这些人脸和指纹信息,
都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中的
生物识别信息。
案例:某房地产公司委托某科技公司销售其开发的楼盘。后某科技公司推荐聂某成功购买一套房屋,但某房地产公司拒付佣金。某科技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某房地产公司支付佣金及利息。某房地产公司则以聂某此前到过楼盘,不属于有效客户,不需要支付佣金为由进行抗辩,并提供了其在售楼处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所抓拍的该客户的人脸识别信息作为证据。
提醒:在未征得客户同意前提下,在售楼现场设置人脸图像采集设备,长时间收集、储存客户人脸信息,已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
2.不提供个人信息无法点餐?
手机一扫,即刻下单。
然而
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
增加了一道程序,
不关注微信公众号、
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
就不能进行点餐。
案例:某餐饮公司向消费者推出手机扫码点餐服务。根据其自行设置的微信程序,具体操作步骤为:使用手机扫描店内二维码关注“某餐饮公司”微信公众号,授权商家获取消费者的微信昵称、头像、地区、性别、手机号码等信息,进行线上点餐;若不同意授权商家获取前述信息,则无法进行线上点餐。
提醒: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之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征得该自然人或者监护人同意。
3.差评被公布个人信息!
案例:张某等人因不满被告某商家的“剧本杀”游戏服务,上网发布“差评”,该商家遂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与张某等人的微信群聊记录、游戏包厢监控视频录像片段、微信个人账号信息,还称“可向公众提供全程监控录像”。
提醒:玩家游玩活动属“他人私密活动”,微信个人账号信息属消费者个人信息。商家为了澄清“差评”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消费者包间内监控录像并称可提供全程录像,构成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侵害;商家未经张某等人同意公布其微信个人账号信息,侵害了张某等人的个人信息权益。
4.“旧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就安全了?
电子产品迭代升级速度越来越快,
消费者家中的旧手机、
旧电脑也越来越多,
一键删除、格式化、恢复出厂设置
能彻底清除个人数据,
保证信息安全吗?
案例:一位经营二手手机的店主表示,一些店主回收手机时,不会提醒卖家删除个人资料,甚至收回来后还会打开手机内的短信和照片欣赏交流一番。
提醒:一键删除、快速格式化和默认不勾选“格式化SD卡和手机存储”等操作都不能完全将数据删除。
技术人员提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操作要将所有存储项目都进行勾选,手机里的个人信息才会被安全删除;对电脑硬盘和U盘中数据进行格式化时要去掉快速格式化勾选,这样的完全格式化才能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删除。
5.手机竟成窃听器!
各种破解版App很受欢迎,
不少消费者贪图便宜,
免费使用了这些有问题的破解版App,
如同给手机安了监控,
风险极高。
案例:技术人员对十余款常用的视频、音乐、小说等应用软件的破解版,即盗版版本,进行了实时监测,发现了不少的猫腻。
一款视频App的破解版,测试人员发现它被额外嵌入了3款和官方版本毫不相关的第三方插件,即SDK软件包。只要运行,这3款多出来的SDK包就能悄悄地偷走用户手机里的个人信息,从上网的硬件地址,到手机设备的识别号,再到电话卡的识别码,甚至手机操作系统的识别码,用户所有的关键识别信息都被一网打尽。
只要掌握其中2-3种信息,即使用户更换了手机或电话号码,它也能精准锁定用户,实时捕捉和追踪用户动态,形成用户的精准画像,从而推送大量的广告,实现流量变现。更有甚者,一款破解版音乐App还可以监听用户的通话状态。
提醒:莫贪便宜!不要存侥幸心理!从正规渠道下载App。
6.“隔空盗刷”钓鱼骗局,奇怪的链接别点
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等需求越来越多,
很多不法分子通过
“ETC卡禁用”
“快递丢失理赔”等骗局,
诱骗消费者登录钓鱼网站
对其进行诈骗。
案例:陈女士曾收到了一条提示她的ETC卡已禁用的短信,需登录网页进行签办。陈女士点击链接后发现,打开的页面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于是她跟着提示输入了自己的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但接下来陈女士三秒钟内接连收到六条扣款短信。
提醒:陈女士遭遇的是典型的钓鱼网站诈骗,消费者按照钓鱼网站的要求,每填写一项,系统就会自动记录下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户信息甚至余额都会被不法分子掌握。
所以,在收到一些陌生短信后,当有一些奇怪的链接时,不要信不要点,特别是有个人信息填写的,更不要去提交。当对方发起屏幕共享,远程协助时,更要提高警惕,因为此刻消费者手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实时传递给诈骗分子。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他们对手机的操作不太熟悉,容易轻信对方是帮自己的,从而造成财产的损失。
遇到以上情况,
请第一时间进行网络举报!
如何举报?
1.向中央网信办举报
登录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官网:https://www.12377.cn/,进行举报。
2.向各地网信部门举报
示例:
湖北属地互联网平台的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举报:
(1)登录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官网:http://hbjubao.cnhubei.com/,进行举报
(2)发送邮件至邮箱:hbwxjbmail@hbcac.gov.cn,进行举报
(3)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湖北网络举报”,进入菜单栏,点击“一键举报”-“举报入口”进行举报
(4)拨打举报电话:027-87880809 进行举报
3.向全国12315平台举报或投诉
登录全国12315平台官网:https://www.12315.cn/,进行举报或投诉。
4.向湖北智慧市场监管小程序举报
登录湖北智慧市场监管小程序,进行举报或投诉。
(微信内搜索“湖北智慧市场监管”小程序)
8个建议助你远离侵害
◆在处理快递单等含有个人信息资料的文件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
◆在外使用公共网络,下线要先清理痕迹,或者开启隐私模式;
◆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留下个人信息;
◆网上留电话号码,数字间用“-”隔开避免被搜索到;
◆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
◆一般情况下,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家庭信息,身份证号码等不要过于详细;
◆注册各类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等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
◆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在公共场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费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