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演艺新空间还有更大空间吗?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0日09:38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区别于传统剧场的“演艺新空间”近年成为演出行业的热点,“沉浸式”成为被年轻人追逐的时髦热词。新的演出空间衍生出新的演出内容和形态,也带来观演关系和观演体验的变化。

近日,北京市文联举办坊间对话第29期,以“小空间中的大格局——潮流化的演艺新空间”为题,邀请文化产业研究者、文艺院团的管理者和一线创作者,探讨北京演艺新空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空间为何受追捧?

去年,北京有超过300个演艺空间开展营业性演出。其中,东城、西城、朝阳率先开展演艺新空间试点工作,先后挂牌颜料会馆、77剧场、繁星戏剧村等25家演艺新空间,给观众提供不同于传统剧场的观赏体验。吉祥大戏院、正乙祠戏楼等演艺空间,通过融合京剧、昆曲等传统文化演出焕发新活力。

演艺新空间为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东认为,这是由于新媒体、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交互对生活的渗透,让现在的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剧场的在场感、仪式感,而需要更多的沉浸感。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认为,在新空间的演艺形态中,观演关系的颠覆会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主角,甚至会左右剧情的发展,这正好契合年轻人对于艺术市场和艺术产品的多元化期待,并为严肃艺术和大众文化消费之间提供一个新的沟通渠道。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胡娜认为,新空间中的演艺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更多元的社会价值,“新空间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还会对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旧艺术”如何借力?

戏曲等传统艺术在面临观众趣味和欣赏习惯的加速变化时,该如何适应时代,展示独有的艺术特质来吸引观众?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表示,2018年北京市曲剧团就曾试水将《茶馆》做成沉浸式,在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演出。“当时就想尝试观演关系的改变,让演员和观众不分台上台下,一起演、一起看。近几年我们继续思考并做了尝试,《林则徐在北京》就在三进院落的场景里演出。”

崔迪说,“越剧《新龙门客栈》给我们很多思考。戏曲作品要秉持戏曲的艺术标准,永远不能丢失剧种本体特色来创新,在本体之下再做新空间、新传播手段等尝试,才可能出圈。”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她认为这是戏曲必须要利用好的手段,“但是这个好东西也需要有个摸索试错的过程。”

艺术性是否被折损?

演艺和新空间的结合,让很多人对“艺术的纯粹性”产生担忧,认为对商业性票房的追逐会损伤创作的艺术性。

对此,《大真探赵赶鹅》《朱莉小姐》等沉浸式、环境式戏剧作品的导演张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说,创作者第一肯定要为观众负责;第二要为出品方负责,给投资者做出一个亏损的戏,那就没有下一部了,无法让创作持续下去。“我们尽可能地结合自己的创作兴趣和喜好,做观众不讨厌的东西。我们喜欢的东西,可能跟我们一样的人也会喜欢。”

张肖认为,新空间中的演艺作品,和传统的剧场作品一样能够提供讨论的空间,“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娱乐化的戏,让观众看完之后思考我们生活的意义。”

如何避免为新而新?

作为新的演出形态,演艺新空间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甚至误区。创作者在追求新和潮流化的同时,如何避免浮躁,避免过度的、不适宜的科技手段的使用,以及保留空间的独特性?王东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科技的反向价值:当下这个时代,越追求科技,可能越需要烟火气,越需要人与人近距离接触,这正是演艺新空间独有的价值。而演艺新空间要求作品与空间结合的独特性,别人不能轻易复制,“我们在做演艺新空间创造的时候,应该从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这四个维度去考虑受众,才能真正让观众沉浸在我们打造的概念中。”

张肖说,现在沉浸式演出、空间实验戏剧的同质化确实比较严重,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追逐潮流化的东西。“我自己的想法是尽可能多排跟我们生活贴近的、能够跟年轻人想法接通的题材,即便题材有时间、空间的距离,也要找到它的现实意义。”

文/记者 于静

【责任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