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佳 唐欣怡 周天锦 孙新月)7月21日—24日,为深入探索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7人赴建始县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专家齐聚话非遗,携手铺就传承路
7月21日,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心主任孙元清及丝弦锣鼓传承人肖远游、郝大林、胡明全等专家开展了面对面交流座谈。
孙元清以生动的语言,向实践团队讲述了建始丝弦锣鼓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这一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音乐精髓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座谈交流现场(通讯员唐欣怡 摄)
随后,几位传承人分享了他们的传承故事与宝贵经验。从家族传承到师徒相授,再到近年来“非遗进校园”的创新尝试,丝弦锣鼓的传承之路虽充满挑战,却也展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面对传承人老龄化、市场萎缩等现实问题,几位专家也不免流露出忧虑之情。胡明全强调了年轻一代在传承中的重要性,并对实践团队寄予厚望,他建议通过举办培训班、比赛及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丝弦锣鼓的传承中来。
此次座谈为实践团队指明了调研方向,也激发了大家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行动起来,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村串户听故事,村民心声传四方
7月22日,研究生实践团队来到了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村支部书记刘明清,以及建始县级非遗传承人张祥美,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并围绕本村丝弦锣鼓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座谈交流。
刘明清的话语间满是对丝弦锣鼓未来的憧憬:“这锣鼓,是我们旋龙村的魂,要让它成为我们的文化招牌!”当他谈及丝弦锣鼓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时,指出要通过赛事与演出吸引游客,激活乡村经济。
团队与刘书记会谈现场(通讯员熊小茜 摄)
会后,实践团队成员穿梭于村舍之间,用一份份问卷记录下村民们对丝弦锣鼓的深情厚谊。村民们的心声同样热烈,他们渴望这份文化遗产能代代相传,成为建始的骄傲,更期盼它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故土,共谋发展。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让每一位队员都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路虽长,但有这样一群热爱它、守护它的人,希望便永远在前方。
团队成员李佳上门访谈现场(通讯员唐欣怡 摄)
多方关怀寄厚望,传承创新谱新篇
7月23日,实践团队踏访了建始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与四级调研员严奉江进行了座谈交流。
严奉江以《建始丝弦锣鼓教程》与《建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生动讲述了这两本书背后的编纂艰辛与深远意义,旨在强调丝弦锣鼓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他谈到:“面向未来,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份文化瑰宝,更要通过创新让丝弦锣鼓焕发新生。”为此,政府将要加大扶持力度,力促丝弦锣鼓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校园与社区,拓宽其传承之路。
期间,实践团队还有幸拜访了丝弦锣鼓的资深传承人陈国平老师。在陈国平老先生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不仅亲眼见证了丝弦锣鼓手稿的精湛技艺,还详细了解了该艺术如何融入校园教育体系,以及一系列旨在创新发展的举措。
陈国平满怀激情地表示,他正积极探索丝弦锣鼓与现代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力求为这项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与参与。他的努力,无疑为丝弦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径。
讲解丝弦锣鼓现场(通讯员熊小茜 摄)
经数日深入探访,实践团队成员对建始丝弦锣鼓的传承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机遇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成员栗若琪感慨道:“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奉献,让我深受触动,决心为保护这份文化遗产贡献力量。”熊小茜则表示,调研不仅深化了对建始丝弦锣鼓的认识,更激发了其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舒程程承诺,将精心总结调研成果,提出针对性建议,积极推动丝弦锣鼓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作为国家级非遗,建始丝弦锣鼓在多方努力下,有望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文化魅力照亮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