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武汉快讯

男子脚趾红肿背后竟藏“螃蟹病”危机” 医生提醒:莫名出现骨痛贫血蛋白尿要当心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16:3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曹锐)65岁的汪先生一开始以为脚趾红肿只是痛风复发,吃药也不见好转,几经辗转无果后才在高烧中发现真正的病因竟是多发性骨髓瘤。“这种疾病常常伪装成其他病症,半数以上的患者需要多次就医、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才会确诊。”近日,在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上,《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疗现状及患者生存质量2023蓝皮书》发布,谈及这个在血液系统发病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周芙玲提醒市民,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极易与一些老年常见病混淆,若是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血钙异常升高、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症状,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原因后还不能确诊,一定要及时到血液病专科就诊排查。

不起眼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血液肿瘤

今年6月初,汪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脚趾又红又肿,他以为是痛风,并没太在意,自己在家连着吃了一个星期的药。结果红肿还没消,接着又出现甲沟炎,脚痛得连走路都困难,汪先生不得已才赶到家附近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去看诊。

治疗了大半多月,不仅脚拇指红肿热痛症状愈来愈严重,他还发起了高烧。医生查血发现,汪先生凝血功能有异常,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汪先生找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通过骨髓穿刺活检确诊多发性骨髓瘤。

8月19日,70岁的陈先生到武大中南医院口腔科看诊。他告诉接诊医生,最近两个月自己有点“大舌头”,说话不利索,吐词也不清,辗转多家医院就诊,都没查出口疾病因。医生检查发现,陈先生舌质肥厚,是典型的淀粉样病变。随后的生化结果显示,他的免疫球蛋白数值很高。在前来会诊的血液内科主任周芙玲的建议下,陈先生接受了骨髓穿刺等一系列检查,发现骨髓里面有大量幼稚浆细胞,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今年3月,另一位65岁的何先生因全身浮肿、蛋白尿和肾功能异常被确诊为肾功能衰竭,一直在做血透治疗。每次检查,何先生的血红蛋白都往下掉,很快就从130掉到了40,处于重度贫血状态。医生建议他去大医院查查原因,在中南医院血液内科同样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这个病表现复杂多样且难以捉摸,初诊误诊率高达50%以上。”周芙玲表示,骨质疏松、骨痛、疲劳、乏力、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这些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常见症状,很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在预警。

四大典型症状,中老年人成“螃蟹病”高发人群

周芙玲介绍,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的恶性浆细胞病。作为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尤其容易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高发,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就拿最常见的骨痛来说,一些中老年人会认为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而去盲目补钙,延误了就诊时机。”周芙玲指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四大核心症状是高钙血症(C),肾功能损伤(R),贫血(A)和骨痛(B),这些症状的英文缩写为“CRAB”,与英文中的“螃蟹”同音,因此该病也被形象地称为“螃蟹病”。这一疾病会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许多患者因无尿、少尿或蛋白尿而就诊肾内科,因反复恶心呕吐而就诊消化科,因出血或晕倒而就诊神经内科,因反复胸闷气急而就诊心内科,极易延误治疗甚至误诊。

在治疗方面,周芙玲教授介绍,过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输血和化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2年左右。然而,近20年来,随着创新药物和疗法的不断涌现,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在内的新药诱导治疗方案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和无血浆置换等技术,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超过80%的患者5年生存率得以延长,8—10年的生存期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标配”。

 

首创无血浆置换术提高救治率

“早期发现非常关键。”她透露,多发性骨髓瘤在早期治疗时,成本效益最高,把握初诊和首次复发的“黄金窗口期”至关重要。只有早期治疗缓解程度越深,保持缓解状态越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才越长,生存质量也能更好。

谈及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治疗方法时,周芙玲特别介绍了团队原创的无血浆置换术。“这项新技术既能解决血浆短缺的问题,又能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她解释道,传统的血浆置换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浆,一旦血浆供应不足或患者存在禁忌症,治疗就会受到限制。团队创新性用无血浆置换液替代新鲜血浆进行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患者不用配血等血,随时都可以开展治疗,获取方便、成本低,还能减少异体血浆引发的血源感染和免疫反应,从而大幅提高了治疗效率。

据了解,治疗后患者浮肿、心衰、肾衰、骨痛症状能够得到迅速缓解,救治效率显著提高。“接受过无血浆置换治疗后再打靶向药,药物在血液中分布更均匀,相当于起到了增敏作用。”周芙玲透露,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自2019年以来,已有200多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受益。50岁的叶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他因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心衰、肾衰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肌酐水平超出正常值7倍,尿素氮超出正常值4倍。经过无血浆置换联合靶向治疗,叶先生的肾功能和心脏功能完全恢复,随后接受自体移植后重返工作岗位,病情已得到完全缓解,持续5年未复发。

“像叶先生这样的患者,在我们科室不在少数。”周芙玲称,目前这项技术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重症肌无力等,都可通过该技术来减轻症状。此外,还可用于血液病合并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

“螃蟹病”有望迈入慢病管理时代

多发性骨髓瘤由于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以及公众对于该病的认知度不高,因此极易误诊漏诊。大多数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并未进入血液科,而是辗转于其他科室。“早期的精确诊断并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实现慢病管理十分重要。”周芙玲表示,尽早识别,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坚持定期复查和评估,达到深度缓解甚至完全缓解,后续通过巩固和维持药物,它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变成可控可治的慢性病。

在她看来,要想推动多发性骨髓瘤这一恶性肿瘤向“慢病化管理”迈进,必须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周芙玲呼吁公众提升对于该病的科学认知,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螃蟹”症状时,及早就医,即便是高龄老人也应该积极治疗。“我们科室治疗的最高龄老人有90岁,接受移植的最高龄老人75岁。”

“多发性骨髓瘤正在朝着以早诊早治、多学科诊疗以及精准化的个体化治疗方向稳步发展。”她表示,虽然目前尚无法根治,但不断涌现的创新治疗方案,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现更深缓解、更长生存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也为多发性骨髓瘤最终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生存?周芙玲强调,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关键。定期随访和早期干预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同时通过心理支持、疼痛管理和姑息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舒适度。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综合管理疾病和生活,是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黄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