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记者 黄康 刘建维 视频 彭珂 陈江祺 通讯员 张少奇 实习生 龚宇曼)茶叶的香气穿越千年,背后是一代代“守茶人”的默默坚守和不懈努力。在“浮梁茶杯”2024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期间,除了一路寻觅万里茶道中南国茶园的旖旎风光、北国茶道的壮阔印迹外,还走访了沿线茶叶技艺传承者,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一方茶园天地,在传承制茶技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将古老、悠久的茶文化通过万里茶道这张名片越传越远。
五峰和浮梁两座“茶乡”,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每座城都有着独具特色的精湛制茶工艺以及浓厚的茶文化底蕴。跟随一缕茶香,聆听这些制茶工匠、茶艺非遗传承人们守护传统制茶技艺、促进茶文化传承、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故事。
付本鑫、黄少奇:古老悠久的制茶技艺,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
在茶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地赓续奋斗、薪火相传。
已有60余岁的付本鑫目前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高级农艺师,自1984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与茶叶打交道已有40年之久,可以说付本鑫老师傅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
据付本鑫介绍,他一直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工作,通过不断提升茶农种植水平、茶叶加工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五峰茶叶品质。
26岁的黄少奇,与茶叶的对话总能让他精神百倍。从16岁起便开始接触茶叶加工的他,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对茶叶的感情日渐加深,这份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香醇。
据黄少奇回忆,他与茶的故事还得从年少时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一片叶的故事》说起,茶叶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激起了他对茶的兴趣,而黄少奇的家里祖祖辈辈都以种植茶叶为生,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更是让他从小就种下了一颗有关“茶”的种子,在2015年读职教面临选专业的问题时,见到五峰职教中心有茶叶加工专业,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专业。
如今,十多年过去,黄少奇对茶的热爱与日俱增,自参加工作以来,便深耕于茶叶的加工和选育工作,通过工序、工艺上的革新,使得五峰宜红茶在外形与滋味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小时候喝不惯茶,但自从开始接触茶叶后,已经是一日不可无茶。”黄少奇表示希望通过万里茶道这样一条历史悠久的茶路,将茶文化进一步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喝茶。
在制茶技术、茶文化得到接力与传承的过程中,总是需要有年轻一代“守茶人”的不断坚守,付本鑫与黄少奇便是如此,用传承去创新制茶工艺,用热爱去抵挡漫长岁月,亦是这些制茶工匠们最朴实的初心坚守。
梅元红:茶园变“景区”,走出茶旅融合新路子
在汉阳桥古茶道旁,一片茶园绵延在山间谷地间,茶香缭绕、心旷神怡,这里便是五峰县级非遗传承人梅元红创办的汲明茶叶。
梅元红家是三代茶人,从爷爷辈在人民公社上当制茶工人,到父辈在乡镇茶厂当厂长,再到如今的梅元红创办汲明茶叶,一家人都在始终坚守着用“匠心”守“初心”的人生信条。
随着汲明茶叶的有序发展,梅元红开始琢磨如何打造茶叶品牌提升影响力。
他以五峰是知名的旅游避暑胜地着手,开始思考起“茶+文旅”的发展模式,扎根五峰本土,吸引到周边城市甚至外省的游客。梅元红说:“以往的传统茶叶行业,多数的相关产品无外乎是茶叶本身,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五峰这张旅游名片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于是梅元红便开始在“茶旅融合”的赛道上发力,将茶厂改造成了茶庄,建设古色古香的茶园廊道、打造宽敞明亮的自助茶室、建成各地茶树科普园地……如今的汲明茶叶已然成为了集生态旅游观光、茶叶科普、茶趣体验、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茶博园”。
良好的茶园生态不仅带来火爆人气,更是带动销量增长。“如今来茶庄体验的游客非常多,去年便达到了万余人次,对茶业的消费带动非常大。”梅元红表示茶旅融合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一站式体验茶文化。
此外,汲明茶叶在“三峡茶师”培训基地设点培训指导茶叶技师采摘等技术,通过规范化管理,让五峰的茶叶生产制造过程更加精准、稳定。
近几年,五峰也始终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以茶科技壮大茶产业,以茶文化提升茶产业。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万里茶道、宜红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使得茶旅融合工作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的美好生活,赋能乡村振兴。
王永峰:重拾濒临灭绝的制茶技艺,翻开“孚钉”红茶新篇章
王永峰家世代与茶结缘。他的曾祖父原来开过茶号,爷爷也是个茶人,王永峰从小随父亲在景德镇浮梁生活,开门就见山、见山就是茶园。
虽然对茶叶心怀一腔热爱,但在工作之初王永峰并没有选择以茶为业,在2009年,他回到家乡探亲,听闻姐姐说当下清明时节最好的茶叶没人要,只能烂在茶农家里无人问津。于是,王永峰毅然决然回到家乡,下定决心要捡起家传的制茶手艺,重现浮梁茶以往的辉煌。
往后的两年时间,王永峰踏遍了浮梁高山产茶区,只为寻得一杯好茶,正是因为他为家乡发展茶产业的毅力和恒心,感动了著名制茶大师黄崇焘师傅,2011年,耄耋之年的黄老捧着刻版“孚钉”制作秘籍,收王永峰为关门弟子。
后来,王永峰致力于传承正宗的浮梁工夫茶手艺,他遍访浮梁的茶山和制茶匠人,亲自采摘、亲自制作,严格把关制茶的每个环节,不断改进创新制茶技艺,不仅将孚钉这样一个濒临灭绝的技艺重新捡拾恢复,也把浮梁工夫红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翻开了“孚钉”红茶的新篇章。
如今,在打出“孚钉”红茶的名号后,王永峰还将茶与瓷巧妙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浮梁“瓷源茶乡”的魅力,把浮梁工夫红茶“孚钉”品牌打造成“中国瓷茶”的典范。
“希望能借助万里茶道申遗这一‘东风’,让更多人了解茶、爱上茶、继承茶文化。”谈起“孚钉”红茶时,王永峰说道,一片茶叶,已然支撑起了一个产业,支持着一座城市,希望未来能带动更多年轻人传承这项非遗制茶技艺,并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带领当地乡亲们用茶叶“沏出”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江建鸿:打造茶旅“综合体”,托起乡村共富梦
1915年,“天祥茶号”浮梁红茶代表上海茶叶协会参加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如今拥有210年历史的“天祥茶号”经历了七代人的匠心传承,如今依旧是国内红茶代表茶商。
江建鸿为完成父亲让他传承祖业的愿望,在“天祥茶号”获金奖一百周年之时,选择回乡创业,成立浮梁县天祥茶号有限公司,与乡亲们一起传承、复兴、发扬浮梁祁红茶。在创业过程中,江建鸿深感责任重大,不仅是为打响浮梁祁红茶的名号,更是多了一份传承荣誉的责任。
在创业的九年时间里,江建鸿一直保持初心,稳步前行,将天祥茶号祖地浮梁县严台村的古茶树群,打造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链,使得两三百年树龄的古茶树在当下仍能散发出缕缕清香。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精细打磨,除正常的萎凋、揉捻等步骤外,还增加了“摊凉”和“过红锅”两个工艺程序,只为了留住浮梁江氏红茶形美、色艳、香郁、味醇的特点。
经过不懈钻研制茶技术,“天祥茶号”在现今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1年,他也荣获了第四批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对茶工艺的继承与发扬外,江建鸿还着眼于将茶文化与景德镇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2016年,他在严台村创建了天祥茶号浮梁茶博物馆,以动静结合的陈展方式,呈现了上千年来浮梁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今,为了进一步向大众展示浮梁茶文化历史、传播茶文化底蕴,江建鸿还筹备建立了茶培训学校、打造了茶文化研究中心、开办了天祥茶里民宿……一系列弘扬茶文化的茶旅融合新举措,不仅推动“文化共富”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了让“一片茶叶”变成“一条致富产业链”。
一壶煮尽千秋事,半盏茶香荡古今。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如今,万里茶道沿线各个因茶而兴的节点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传统制茶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谋划茶旅融合思路举措,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茶文化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