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名人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市井民俗文化浮雕……400多年黄梅小南街“焕新”成网红打卡地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4日08:57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商宏志

初秋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黄梅县小南街,入眼即是翘角飞檐的门楼,古朴悠长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民居。黄梅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小南街有400多年历史,曾因“脏乱差”被戏称为“小难街”。2022年,黄梅县投资2000余万元对小南街进行基础改造、风貌提升,一个在时代变迁中渐失光彩的老旧街区,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小南街改造与管理“问计于民”

20世纪80年代前,小南街是黄梅县最繁华的商业区,豆腐社、五金公司、邮电局、三八食堂、古塔饭店、茶庄、生猪交易中心都沿街而设,人声鼎沸,繁华热闹。

街区年头长,问题自然多——道窄路破,杂物堆积,违章搭建随处可见;管线杂乱、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小南街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许多老居民早就盼望着改造。

从哪改?改什么?“水压气压不稳、水管生锈,能不能换新的?”“一下雨就积水,下水管道要扩容。”“路本来就窄,还到处占道,一会车就堵得走不了。”“能不能修复文化名人、革命烈士故居?”民意渐渐汇聚,方向愈加清晰。

在充分考虑群众意见后,黄梅县按照“共缔造、塑风貌;拆违建、畅交通;理管线、消隐患;聚人气、显特色”的思路,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对小南街进行整体改造,治理背街小巷10处,清淤、疏浚排水管道1000余米,修复破旧墙面800米,铺设青石板路面800米。

让老旧街区焕发新活力,三分靠改,七分靠管。怎么管?谁来管?以党员和热心居民为班底,组建小南街党支部,成立自管会,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小区管理。

“我们就搭建一座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桥梁,居民有什么意见先汇集到自管会,我们能解决的就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上交社区讨论决定。”党支部书记汪胜利介绍。如今,环境好了,居民参与管理建设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此外,《绿植领养机制》《巡逻机制》《社区居民公约》等一项项村规民约,在居民的群策群力下相继出台,共同维护美好家园。

网红打卡地让人流连忘返

小南街有红色电影演员石联星、“京派文学”鼻祖废名等名人的故居,石炳乾、石显怡、石曼卿等革命先烈也均出于此,历史人文厚重。

“小南街不仅是本地人怀旧休闲的好去处,还成了外地人慕名前来的网红打卡地。”黄梅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边走边看。石联星纪念墙介绍了石联星的生平经历,她是中央苏区的“赤色红星”成员,是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49年,石联星主演了电影《赵一曼》,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战士赵一曼的英雄形象。她凭借该片荣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女演员表演奖”,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争得了荣誉。

废名井位于两栋房子之间,民国时期,这口井是“京派文学”鼻祖废名先生家和街坊邻里共同使用的井。废名原名冯文炳,出生于黄梅县城,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当年,他的家人就从这口井里打水、洗衣、淘菜、做饭。

石显怡、石炳乾、石曼卿三兄弟出生于小南街,大革命时期,他们参与组建黄梅党团组织,发动并领导了农民运动。黄梅县对三烈士故居按原貌进行修复,成为该县一处红色教育基地。

浮雕墙共有九块浮雕,分别是鸡毛换糖、三八食堂、街道菜贩、竹编工艺、卖唱艺人、诗词楹联、古井、新生采茶戏剧团和乘凉,展现了小南街丰富多样的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