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姜泰阳)如何提高执行案件效率,敦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办案中,既离不开强制手段彰显法律威力,也需要承办法官打好“心理战术”,攻破被执行人心理防线,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节约司法资源。
近日,在武汉市江岸区法院执行局接待大厅,执行法官“巧借力”,“以儆效尤”——两起案件一次执结。
被执行人金某与他人签订劳务合同,工程到期后,却始终欠付劳务费2万余元,被江岸区法院强制执行。
立案后,执行法官多次要求金某来院报告财产状况,金某均不予回应。通过网络查控,发现其名下“无房无车无存款”,目前人也“不知所踪”。
经过多番走访调查,执行法官根据线索,得知金某目前“暂住”在某小区。执行法官立即开展研判、制定执行方案,在周六一大早,带领团队突击上门,将还在睡梦中的金某带回了法院。
此时,另一组执行团队正带着被执行人朱某赶回法院。原来,朱某因向他人借款逾期未还而被诉至法院,尽管只有一万块,朱某仍然“百般抵赖”,拒绝还款。
在执行局接待室,一边是拖欠劳务费的金某,一边是借钱不还的朱某。
同样是欠款金额小、被执行人抗拒执行,两位执行法官“一拍即合”:强制执行不是最终目的,如何敦促二人主动履行?不如以案推案、一次性解决两起案件。
接待室内,面对执行法官的询问,金某仍然咬牙坚持“自己确实没钱”,但其住处的豪华装修、身上的精致穿戴早已被执行法官“看在眼里”。
当执行法官向其严肃说明可能面临被司法拘留的法律后果后,屡次不配合法院执行、企图“赖”过履行的金某“慌了”,态度“大转弯”,当场表示马上筹钱,希望执行法官能再给一次机会。
而接待室另一边,原本态度蛮横的朱某默默看着这一切,心里终于开始“打鼓”,主动站起来,试探性地询问法官:“我现在可以联系家里人打钱吗?”
两位执行法官对视一眼,心里有了底,金某的案件对另一个被执行人也起到了震慑作用,“计划”奏效了。
在执行法官的监督下,金某和朱某各自联系亲友凑齐了款项,半小时内,将欠款打入了法院账户。一个上午,两起案件圆满执结。